中国教育在线讯 2016年10月20-21日,作为“第十七届中国国际教育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合作办学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会议以“融合与创新——中外合作办学的内涵发展”为主题,教育主管部门、中外教育机构、中外质量保障机构、驻华使馆、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代表等参加了本次盛会,共同就如何深入挖掘中外合作办学的巨大潜能,通过融合与创新打造升级版的中外合作办学,为中国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做出贡献等议题进行讨论。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认证
会议期间,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向通过认证的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霍姆斯格兰学院合作举办会计专业高等专科教育项目颁发质量认证证书。此项目于2016年6月正式通过认证。专家认为,项目办学定位准确、运行健康稳定,合作双方重视项目的建设和发展、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改革和创新、实施国际化师资本土化培训、内部组织和管理体系完善、坚持“以生为本”的理念等特点。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与新申请参加认证的中国科学院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和福建农林大学3所院校签署认证协议,将对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国际艺术交流学院、山东艺术学院与韩国又松大学合作举办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福建农林大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合作举办生态学专业本科教育项目等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质量认证。
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行业自律的第三方质量保障
由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以下简称“交流协会”)实施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是具有中国特色、与国际接轨的质量保障,是自发的、自下而上的“我要评”,目标在于提升办学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推动中外合作办学的国际认可,助力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招收来华留学生, 是在确保基本办学要求基础上对高水平办学的认可。
交流协会借鉴国际通行的第三方质量认证,探索构建适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体系,于2011年启动认证试点工作,于2015年成立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与认证中心,已在高职高专中外合作办学领域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并分别于2014年和2015年启动了本科以上及高中层次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工作,形成了范围广、层次多的中外合作办学认证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过去6年,协会完成制定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认证标准、办法、指南共计10项,召开专题研讨达50余场次,先后与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机构(QAA)、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TEQSA)、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NEASC)、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委员会(HCERES)等八个境外教育质量保障机构签署合作备忘录。自2011年正式启动认证工作以来,共接受认证申请23个,其中已通过认证的机构和项目7个,已完成6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认证,18个机构和项目正在接受认证,涉及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高中等各层次,认证规模逐步扩大,国际影响力逐步提升。
2015年,交流协会认证中心与澳大利亚技能质量署(ASQA)对北京政法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中澳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开展了试点联合认证工作;与法国高等教育研究与评估委员会(HCERES)、法国工程师职衔委员会(CTI)联合举行的“高质量中法合作办学机构质量认证”目前正在进行中,在中外质量保障机构联合认证方面实现了突破。交流协会认证中心已得到国际组织和各国同行的普遍认可,下一步将在推进联合认证和认证结果互认方面继续推进。
试点院校在接受认证后,反响热烈。有关院校一致认同认证活动具有行业性和权威性,是规范中外双方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保障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借助认证,院校内部统一了认识,提升了质量意识,更加质量保障机制的建设。有关院校人士表示“这是借助外力对自身工作进行的一次全面‘体检和治疗’,是自主的‘我要评’”;“通过后期回访和跟踪调研,学院在此次认证中的收获主要是规范了学院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促进了合作双方的理念整理和发展共识,增强了学院的发展意识和社会影响力。”
东北财经大学萨里国际学院负责人认为,认证为学院带来了三个改变:“通过认证推动外方改变,加强优质教育资源的注入,通过认证推动中方母校改变,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通过认证推动院校自身改变,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同时评价认证为“体系和过程国际化,充分考虑个性化,与评估错位并存”。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澳大利亚博士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的国际贸易实务项目在通过认证后,认为“认证促进了自身办学进一步规范和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升,达到了‘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目的;认证从第三方的角度对学校办学的一些优势和特色给与肯定,增强了学校的办学信心。”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