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熠熠青春 灼灼其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行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
2024-05-20 15:23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作者:

  草木青青,桃李灼灼,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惜别四年闪光的年华,即将启程远航。

  5月19日,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4年本科生毕业典礼在大学礼文堂举行。大学理事会成员代表、校长徐扬生教授及大学主管人员、教师代表在现场共同见证了1671名2024届本科毕业生圆满完成学业,踏上崭新征程,奔赴广阔天地。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传染病学专家袁国勇教授发表主题演讲。来自全国各地的3000多名2024届本科毕业生家长及亲友,远程而来的国际生亲友以及社会各界嘉宾相聚神仙湖畔,共同观礼祝贺。


全体师生起立,奏唱国歌

  2024年,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建校10周年,本届毕业典礼开始前,同学们在主持人的引导下统一在胸前佩戴上10周年纪念徽章,祝福大学风华十年,再创辉煌。


徐扬生校长与18名“大学杰出毕业生奖”获得者合影

  为表彰在大学期间具有优秀表现、卓越的领导力以及参与大学发展并作出重要贡献的杰出学生,校长徐扬生教授为18名优秀的本科毕业生颁发了“大学杰出毕业生奖”,获奖学生分别是:李薇(经管学院、逸夫书院)、沈诣敏(经管学院、逸夫书院)、徐萌宏(经管学院、思廷书院)、张景南(经管学院、思廷书院)、赵千帆(经管学院、逸夫书院)、赵卓彦(经管学院、思廷书院)、包睿(理工学院、祥波书院)、唐璨(理工学院、逸夫书院)、吴瀚哲(理工学院、逸夫书院)、匡翼(人文社科学院、祥波书院)、沈乐遥(人文社科学院、祥波书院)、金德容(数据科学学院、思廷书院)、敬子霖(数据科学学院、思廷书院)、杨蕙菡(数据科学学院、逸夫书院)、赵松霖(数据科学学院、学勤书院)、杜亦森(金融工程专业、逸夫书院)、许靖彤(金融工程专业、学勤书院)、Daniel Hanavi(医学院、学勤书院)。


徐扬生校长颁发“十年十大杰出家长奖”

  大学建校10年来的发展,离不开全体家长的信任爱护,亲如家人的家校情谊展现出港中大(深圳)家长的独特风采。为此,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在建校10周年的本科生毕业典礼设置了特殊的环节——校长徐扬生教授为10位陪伴和支持大学发展的学生家长代表颁授 “十年十大杰出家长奖”。10位学生家长代表金建仁、雷振中、黄振清、王军、张腾华、钱鸿鹰、于源、龚军、韩云、张翼飞上台接受奖牌,并与徐校长合影留念。

校长徐扬生教授:

常秉持一颗仁爱之心、向学之心、为公之心

  徐扬生校长在讲话中向所有毕业生表示衷心的祝贺,祝福同学们带着这段旅程中所收获的珍贵友谊、学术好奇心、探索精神、对多样性的尊重理解和对美好的感知力走向未来更大的世界。

  在毕业生即将走向社会之际,徐校长引用《荀子·正名》中“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辨”对毕业生寄予希冀与嘱托。他指出,“以仁心说”是指我们言行应以仁爱之心为本,要具有同理心,凡事以“仁心”为本;“以学心听”是指我们要注意听,要以学生的心态来听取他人的讲话,以谦虚好学之心聆听他人;“以公心辨”是指我们要以公正的心去辨别和论辩是非,要把群体的利益与福祉放在首位,以公心论断,才能带领大家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行。徐校长希望同学们在何时何地都不能遗忘以上三点,只有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的用心,才能够确保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行远致稳,真正为社会做出有意义的事业来。

  在大学建校十周年之际,徐校长在致辞中特别强调了这所学校的立校之本——“融汇创新”,他说:“融汇创新就是包容与创新,在这个学校里,我们包容不同的制度、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民族;在这个学校里,我们追求创新,包括教授聘任制度、工资制度、学院管理制度、书院管理制度等。创新就是勇于摒弃中庸,打破习俗,离冲破思想的枷锁,追求自由和创意的精神。我们不要对待任何事情都患得患失,有时候我们不是在追求成功,而是在害怕失败。我们逃避挑战,选择舒适和安逸,失去了使自己更加强大的机会,失去了创新的机会。”

  最后,徐校长深情地说:“人生是一条波澜壮阔的长河,潮起潮落,涤荡不息,今天我们把你们摆渡到这里,就要和你们说再见了,人生的路很长,要靠你们自己往前走,但不管走到哪里,走得多远,回头看看,永远有一盏灯在这里亮着,守候着你回家,这里是你的母校,是你的精神家园,我们会永远在这里,给你们祝福,给你们力量,给你们乘风破浪的信念与勇气!同学们!未来是属于你们的!我祝福你们!”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传染病学专家袁国勇教授:

好奇孕育创新,逻辑指引道路,毅力带来成果,但只有爱才是永恒


  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微生物学家、传染病学专家袁国勇教授在演讲中回忆了自己1981年毕业的情景,他指出这是反思和规划人生新篇章的好机会。在分享个人经历时,他讲述了放弃大型教学医院的职位,选择在小型医院服务贫困病患的决定,这一抉择虽艰难却成为了其职业生涯的宝贵财富,为日后在传染病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袁国勇教授随后讲述了他的科研之路,特别是对新发传染病的关注,如H5N1禽流感,以及在此过程中得到的意外支持——诺贝尔奖得主Joshua Lederburg教授的鼓励,进一步坚定了他在该领域的研究决心。他强调科学研究的预测性,并以SARS和COVID-19为例,说明了遵循科学并做好准备的重要性。

  面对当前的全球挑战,如经济衰退、人口老龄化、全球变暖及其对健康和农业的影响,袁国勇教授鼓励大家不应气馁,因为科技发展同样带来了应对危机的机遇,如mRNA疫苗的快速研发、基因编辑技术的进步、清洁能源的应用、人工智能的突破等。

  最后,袁国勇教授总结了几点人生和职业上的永恒箴言:“好奇孕育创新,逻辑指引道路,毅力带来成果,但只有爱才是永恒。”他鼓励毕业生们面对竞争与变化,应坚持创新与全球合作,并在真挚与热爱中寻找心灵的平静与力量。

毕业生代表经管学院、逸夫书院赵千帆:

我们是中国现代化的受益者,大学的教育让我们有机会为中国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毕业生代表经管学院、逸夫书院赵千帆同学在发言中讲道,“我儿时在农村长大,祖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后来,我到省会杭州读初高中,读大学时我又来到了中国的硅谷——深圳。我和我的同学们都是中国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受益者,最幸运的是,我们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度过了最美好的时光,大学通过精心设计的丰富课程和国际化校园,为我们提供了真正的全球视野,同时也大大培养了我们的领导力。”

  “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找到了毕生的热情。当我开始我的大学生活时,我还不知道未来去往何处。我尝试了六次实习,参加了很多相关课程,与许多教授交谈,甚至度过了一个空档年,最终确立了我的愿景,希望能够为中国的资产管理行业作出积极贡献。由于大学里丰富的资源和包容的文化,我的许多同学也找到了他们的热爱。例如我的室友正在创业,一个朋友专注于研究宗教,另一个朋友将攻读世界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我们永远感激我们的母校,她指引我们找到我们一生的热情所在,让我们有机会为前所未有的技术进步和中国的伟大复兴、乃至世界的发展作出贡献。”

  据悉,香港中文大学(深圳)2024届本科毕业生中,85%有继续深造的意愿,大部分同学已经拿到了世界知名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剑桥大学、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密歇根大学等;约15%有直接就业的倾向,已有同学斩获花旗银行、招商银行、中国平安、蚂蚁集团、字节跳动、淘宝、阿里巴巴、华为、京东、拼多多、顺丰、腾讯、宝洁、欧莱雅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录用通知。

  2020年,他们怀揣着各种各样的梦想,从世界各地进入神仙湖畔的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他们一起经历,一起见证,回首最珍贵的华年,他们道出自己的成长与收获。站在人生新的起点,奔向无限的未来。

2024届本科毕业生代表

  敬子霖 数据科学学院 思廷书院

  将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项目

  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的四年让我意识到,永远不要害怕过去的失败,永远保持探索和创新的勇气。就像十年前,徐校长等一众前辈在几栋旧厂房的基础上创办了这所大学。正是他们的勇敢开拓的精神造就了我们现在的校园。作为即将走入社会的毕业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勇气,用它来塑造我们的未来,为社会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在这四年里,我们也有幸作为亲历者,见证了道扬书院和厚含书院的拔地而起,见证医学院和音乐学院的从无到有,也见证无数的学长学姐从这里走向全世界。如今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上,当再次回望过去四年的经历时,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张证书,更是一份自信自立,勇于探索的勇气,一张通往未来的船票。”

  唐璨 理工学院 逸夫书院

  将前往莱斯大学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这所年轻的大学,就像一片等待开垦的广阔土地,虽然不能保证你播种的东西会产生预期的结果,但只要你勤奋努力,这片土地一定会带给你巨大的惊喜。我很感激在这里四年的学习时光,在这里我像一名农夫茁壮成长,享受着丰富的资源,付出辛勤劳动,收获成果,体验到成长的喜悦和面对挑战的价值。

  现在,我即将踏上莱斯大学的旅程,攻读有机化学博士学位。加入世界领先的天然产物合成研究小组之一,我将深入研究具有生物活性的复杂天然分子的化学合成以及潜在天然药物的开发。我渴望为科学进步作出贡献,以改善人类健康和终身福祉。回想我在校园里的每一次经历,它们都成为我勇敢追梦的坚实基石。

  沈略 经管学院 逸夫书院

  将担任宝洁大中华区品牌管理经理

  在港中大(深圳),我拓宽了自己的边界,去尝试新鲜事物、去接纳一切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在一瓯茶与好友一起创业,就读环球供应链与物流管理项目时,在丹麦哥本哈根和加拿大温哥华两地各生活半年,进行海外交换,这个过程使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收获了在异国生活中更为强大的自我。

  在校园这个“理想国”,我逐渐意识到:在做每件事时,都应该更多、更纯粹地将自己融入进完成任务的过程,享受事情本身所带来的愉悦感与成就感,而非出于功利地强迫自己。“自由、自驱、自信”是我对大学的总结,我很期待从宝洁起飞,开启我的职场第一天,也许会在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之后,在品牌管理之外的其他领域尝试更多的可能性,我向未来的一切敞开怀抱。

  王清玄 人文社科学院 思廷书院

  将前往耶鲁大学攻读文学硕士项目

  我之前在大学学术交流处的帮助下前往耶鲁大学访学,对那里的学术环境、校园文化比较熟悉,和教授、同学之间的交流都很顺畅。感谢大学秉承了港中大的通识教育传统,这是我最感激的。对于我来说,上通识课是一件很快乐的事,也能够让我不断开拓视野和挑战固有的认知框架。我的主修课程翻译学也为我提供了专业和职业发展上的探索空间。对于一个文科生的成长来说,这也是非常重要的。

  邓君扬 医学院 逸夫书院

  将前往哈佛大学攻读计算生物与定量遗传学硕士项目

  大学四年,我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成长。生活上,我培养了许多爱好,比如摄影、登山和观鸟。还记得刚拿到相机时,我乐于漫步在二十分钟就能走完的街道上,并用一个小时去细细探索。在登山时,需要把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眼前的路上,对未来的焦虑和担忧也随之消散。喜欢上观鸟之后,也常常在树边驻足。幸运的是,无论我喜欢上什么,在学校里都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可以一起做喜欢的事情,特别快乐。人际交往上,我收获了许多深厚的情谊,特别是和医学院的同学。我们经常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问题、一起归纳总结,在课余时,我们也会一起漫步、吃饭、旅游。我们真诚地欣赏对方独到的优点,也能坦诚分享现阶段的困惑和憧憬,然后互相打气。希望在未来我们可以一直保持联系,一同成长。学术上,我比高中时有了更强的学习热情。我在大学找到了自己非常喜欢的专业,也在学习中建立了自信。非常期待在就读研究生期间继续学习计算生物的相关技能,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临近毕业的这些日子,我常常看着各书院和学院的毕业视频,在不知不觉间热泪盈眶。我感动于学校给予的宽阔的平台和丰富的资源,也在为自己的成长喝彩。衷心祝愿学校可以越办越好!

  作为大学发展的重要见证者,学生家长与大学间建立起坚实的桥梁,他们将亲如家人的深厚家校情谊娓娓道来。

“十年十大杰出家长”荣誉获得者

  2014级经管学院、学勤书院吴泓宇家长:

  作为陪伴和支持大学发展的第一届学生家长、获得“杰出家长奖”的于源女士,是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她讲述了这种“永不毕业的家长”的情感:“吴泓宇同学第一次参加高桌晚宴徐校长为他整理领带,现在孩子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但我们仍然会自觉自愿从全国各地汇聚在一起,做大学的志愿者,以另外一种方式关注孩子的成长,关注学校的建设发展,希望更多的优秀学子接受好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紫色已经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一方面是一种情感,这是孩子的母校,也是我们和大学深厚的友谊,同时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我们也希望通过学校建立自己终身学习的生活方式。”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