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林蕙青:鼓足干劲 奋进有为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2025-05-06 09:21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鼓足干劲 奋进有为 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在第八届理事会第十次会议上的工作报告

林蕙青

各位理事、各位监事、同志们:

  这次会议选举我担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我深感荣幸,也倍感责任重大。在这里,我衷心感谢部党组的信任和各位理事的重托。我将恪尽职守、竭诚奉献,团结带领全体会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努力把学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我代表学会第八届理事会,向大会报告工作。

  2024年是新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对新时代新征程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系统部署,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建设教育强国的动员令。《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主要目标、重大任务和战略举措。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谋划部署,为教育强国建设按下了“快进键”。在教育部党组坚强领导下,学会工作聚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作为,努力进取。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挑战,经受住了重大考验,齐心协力、团结奋进,有序、稳定、安全地完成各项主要任务。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成果丰硕,国际交流合作成效显著超出预期,教育科技服务提质增效,学会综合改革持续深化,分支机构总体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教育部党组坚强领导的结果,是民政部、中国科协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是理事会广大会员单位和分支机构同志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第八届理事会,向教育部党组和相关司局、相关单位,向民政部、中国科协,向各位理事、监事,向各分支机构、会员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学会建设的各界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日新月异,全球人工智能浪潮风起云涌,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教育、科技、人才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支撑作用从未如此凸显。党中央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彰显了教育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战略地位,相应地对高等教育更好发挥龙头作用,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更高要求。中国高等教育站在了国家强盛、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聚光灯下,进入蓄势突破、全面跃升的关键阶段。建设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大学何为?学会何为?这一时代之问摆在我们面前。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带着使命而来。学会创立42年来,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勇担服务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光荣使命,在蒋南翔、何东昌、周远清、瞿振元等学会领导带领下,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不可或缺的独特贡献。学会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领域成立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凝聚力最强、影响力最广的全国性学术社团,现有72家分支机构、1700余个会员单位,联系3000余所高校。新时代新征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将不辱使命继续前行。作为高等教育学术共同体、教育部直属高等教育国家智库、党和政府联系高等教育战线的桥梁纽带,学会必须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肩负的新使命新任务,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全方位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各位理事、同志们!

  本届理事会还有近三年的任期,与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同步。我们必须围绕部党组中心工作,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大局,以有为公转带动有效自转,坚持政治建会、学术立会、开放兴会、贡献强会的办会宗旨;践行政治高站位、思路大格局、事业谋长远、工作善作为、作风严要求的发展理念;做精学术研究、做优国际合作、做实教育服务、做强组织建设,奋进新时代,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要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理论武装,牢牢把握正确政治方向

  学会向新图强,首要任务就是牢牢抓住政治建会这个根本,坚持政治建设明方向、理论武装知全局、纪律教育守底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会工作创新发展。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深入领会教育强国建设的深刻内涵。要落实好会长办公会“第一议题”制度和理论学习制度,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习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深刻把握教育“三大属性”和建设教育强国“六大特质”,把握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使命任务和战略部署,结合学会职责定位和工作实际,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生动实践。

  二是强化党建引领,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要把党的领导贯穿学会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扎实推进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积极探索分支机构党建工作新模式,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确保网站、论坛、期刊、分支机构新媒体等意识形态阵地绝对安全。

  三是突出作风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扎实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加强廉洁自律警示教育,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廉政风险防控,永葆清正廉洁干事创业本色。

  二、加强新型高端智库建设,努力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心

  任何一个教育强国都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迫切需要加强高等教育研究。在学术研究和智库建设方面,我们要遵循“价值引领、系统建构、理实相融、能力提升”的逻辑框架,着力打造“战略方向明确、平台功能协同、人才结构合理、成果有效转化”的高等教育研究新型学术共同体。

  一是高举服务教育强国建设旗帜,加强有组织科研。自2008年开始,学会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这一主题,持续开展系列研究,积淀了丰厚的研究成果。今后一个时期,教育强国建设就是我们的工作主题主线。学术研究要强化这条主线,汇聚学会会员、会员单位和教育专家的力量,突出问题导向,把教育强国建设系统完备、内涵丰富的“大战略”,转化为明确具体、可感可及的“真行动”。五月份我们将召开 “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工作推进会,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会的研究工作,发布“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研究倡议”,以智库之力切实服务强国建设。

  二是构建基地、人才协同发展的高等教育科研创新体系,打造新型智库网络。学会高度重视研究队伍建设,已经形成了学术发展咨询委员会、高教研究机构、分支机构“三支专家学者队伍”。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建基地、强队伍。组建实体高等教育强国研究中心,以中心为支点,整合拓展研究资源,着力打造“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智库网络。发挥好“三支队伍”优势,强化与教育管理部门、高校、研究机构协同攻关、同向发力、同题共答、突出实效,努力成为教育部党组信得过、司局想得到、高校靠得住的高等教育研究力量。

  三是培育高价值可转化的学术研究成果,服务宏观决策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践。近年来,学会承担了多个司局委托的重要研究任务,组织了一系列重大研究项目,设立了一大批规划课题,为高等教育宏观决策和改革实践提供了智力支撑。根据教育部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学会将积极参与教育强国建设实施工作评价监测,发布“中国高等教育年度发展报告”和“高等教育发展指数”,开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调研监测,并建立起“三路并进”的成果转化机制。拓展上行通道,产出对国家教育决策和重大战略实施有价值的资政报告;畅通平行通道,研编对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有意义的研究专报;夯实下沉通道,形成能够反映高等教育战线关注热点有规模的专题报告,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与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践进展的契合度。

  四是引领言之有物、学以致用的研究风尚,突出质量贡献。高等教育研究要转变观念、转变范式、转变习惯,走出舒适圈,努力打造从理论建构到实践引领的快速响应链,形成问题牵引、服务需求、务实有效的学术生产模式。要注重基础研究,着力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普遍规律,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教育自主知识体系作出贡献。要注重应用研究,以需求为导向,聚焦国家需要和产业需求,着力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实践的新方法、新模式。要注重学术传播,办好会刊《中国高教研究》,创办高等教育研究英文期刊,打造学会系统高水平期刊集群。

  三、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成为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高等教育中心的重要支点

  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我们要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做优制度型体系化国际合作,扩大高等教育全球合作版图,着力打造以一个高端国际智库联盟、两个主场高端学术外交平台、“三大交流机制”为核心的梯次衔接、更具韧性的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体系。

  一是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2022年,学会作为中国唯一代表,与欧洲大学协会、美国教育委员会等8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组织,联合发起成立具有联盟性质的“大学联合会全球论坛”。2024年,学会克服重重阻力,圆满完成第三届联合会轮值主席相关工作,研制发布了多项研究报告,得到成员组织一致肯定。我们将持续巩固和拓展与成员组织之间合作交流。同时,加强与世界银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密切对话、务实合作,提高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方向确定、重点议题设置和标准规则制定的能力,发出中国声音、阐释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二是打造高质量品牌交流活动,促进高等教育互学互鉴高质量发展。经过发展,学会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积累了厚实基础,打造了“世界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等主场高端学术外交平台。去年,吸引了数百位国际组织和教育部门官员、国际知名大学校长和专家学者来华参会。今年,我们将继续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进一步搭建广聚世界高水平大学的中国平台,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适时发布推动全球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倡议,持续彰显深化全球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中国担当。

  三是深化三大交流机制建设,推动高水平合作项目落地见效。在元首外交的战略引领下,在国际司的指导下,“中非大学联盟”“中阿大学联盟”“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交流机制持续深化,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优秀项目,推动了千余所中外高校双向奔赴,形成了人文、科技交流的“滚雪球”效应。我们将持续推动交流机制精品项目出海,指导“中非高校百校合作计划”,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洲校园”计划项目清单,落地“中阿数字治理工作坊”,设立“中巴经济走廊大学联盟”重点项目等,带动三大交流机制向纵深发展。

  四、打造政产学研用品牌活动,搭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高水平协同平台

  学会要围绕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

  一是改版升级高等教育博览会,创新模式提质增效。经过多年深耕,高博会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性品牌展会,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还是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国家名片。近几年每届高博会展览展示面积达12万平方米,参会企业6000余家、高校1500余所,参会人数超5万人。按照怀进鹏部长“有效办实”的指示精神,高博会将进一步精准定位、聚焦核心、提质增效。从今年开始,高博会改为“一年一届”,同期举办“建设教育强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论坛”,突出特色、办出实效。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高博会将充分发挥融合、创新、引领的作用,改版升级为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大平台。我们要打造服务国家战略的成果展示平台,多维度展现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成就,展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效,展现新技术新装备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应用成果。我们要打造统筹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合作交流平台,积极主动加强与教育部司局联系,为司局部署工作、高校经验互鉴、校企双向互动提供服务。聚焦前沿热点,汇聚优秀改革成果、实践经验、高层次人才,积极回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关切。我们要打造高等教育领域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对接推广平台,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强与各类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协同,开展政产学研成果发布和推介活动,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促进教育链、科技链、人才链、产业链良性循环。

  二是弘扬教育家精神,构建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支撑服务体系。以“榜样引领、大赛激励、平台支撑、培训赋能”四位一体协同推进为抓手,助力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选树榜样:继续开展教师司委托的“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创建认定工作,加强宣传推广、示范引领,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发展全过程。办好大赛:在高教司指导下,办好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促进师德师风、学科能力、教书育人能力等专业素质提升,促进教学成果应用推广,努力将大赛打造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风向标。搭建平台:学会作为教育部全球教师发展学院分中心,发挥好核心枢纽作用,连接国内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连接区域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研究院,推动国内外教师双向互动,构建多层次、宽领域的教师交流合作平台。做强培训:立足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发展需求,做优普适性培训,做深定制化培训,做实公益性培训,不断完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培训服务体系。

  五、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打造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一流学术社团

  我们要持续推进学会系统综合改革,编制学会事业发展“十五五”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加强分支机构建设,优化会员服务,强化监事会监督保障,提高服务教育强国建设的执行力。

  一是推动分支机构质量水平整体跃升。今年开始,学会实施分支机构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对建设什么样的一流分支机构、怎样建设一流分支机构提出明确要求。各分支机构要对标对表,认真抓好落实。要把准发展方向,增强思政引领力,推动党建、思政与专业发展、业务工作深度融合,把教育强国建设的任务要求转化为本领域的生动实践。要强化需求导向,增强学术创新力,加强有组织科研,开展高水平学术和实践研究,学科类分会注重本领域各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研创新,管理类分会注重办学治校的实践问题研究,产出更多学以致用的研究成果。要突出贡献指向,增强服务支撑力,发挥分支机构人才密集、智力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更好服务学者、服务学校、服务行业社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规范有序、分类发展的学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运用考核结果,开展整改提高、重组合并,推动分支机构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二是要加强会员服务,进一步增强学会组织凝聚力。要精准把握会员需求,丰富和优化会员服务内容和方式,完善会员权益保障。要推动数智赋能学会发展,为会员提供更加便捷、泛在、高效的智慧化服务。要建立学会、分支机构与省级学会的联动机制,提高优质服务的可及性和广大会员的获得感。

  各位理事、同志们!

  教育强国引领方向,真抓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在教育部党组坚强领导下,牢牢把握教育强国建设的三年关键期,按照接下来熊部长讲话精神,聚焦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团结奋进、守正创新、担当作为,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林蕙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教育部原党组成员、副部长】

  原文刊载于《中国高教研究》2025年第5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5-04-12 13:25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2024-10-15 1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