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圆满落幕。此次大会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前夕召开,是协会发展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理事会领导班子,田福元当选第三届理事会会长,谢学文当选副会长兼秘书长。大会审议通过了《中国教育后勤协会章程》《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发展规划(2026—2030年)》等修订草案,召开了第三届监事会第一次会议和第三届理事会第一次(扩大)会议。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对新任协会负责人进行了集体谈话。
会后,记者围绕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职能定位、换届后工作方向等核心话题,专访了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谢学文。
谢学文介绍了协会的核心职能:中国教育后勤协会(以下简称协会)成立于2013年,由教育部主管,党建机关是全国性行业协会商会第十四联合党委。协会前身为中国教育接待服务协会,整合了原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全部职能,以及原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管理分会中小学后勤管理部分职能,是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下设14个专业分支机构,以及后勤研究院智库平台,秘书处驻北京林业大学学研大厦,已经形成“专业分工+智库支撑”的服务体系,为教育后勤规范化、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谢学文指出,协会的宗旨就是要当好“三者桥梁”。首先,是政府与市场之间的“传导器”和“参谋助手”。教育后勤事关千万师生的切身利益,政策性强、民生属性突出。协会始终致力于捕捉基层实践中的共性问题和创新经验,通过专业的调研报告、政策建议等形式,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决策提供来自一线、经过论证的参考。同时,协会将国家的政策导向、规范标准,及时准确地向全行业进行解读、宣贯和培训,确保政策红利精准滴灌,行业规范有序统一。
其次,协会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连接器”和“价值倍增器”。学校是后勤服务的需求方,但往往缺乏足够的精力去甄别、管理庞大的社会服务资源。而企业是供给方,却可能对校园场景的特殊性、教育属性的内在要求理解不深。协会的作用,就是建立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对接平台。通过制定团体标准、开展行业认证、组织博览会、搭建采购信息平台等方式,一方面帮助学校遴选到高质量、守信用的服务企业,降低采购风险和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引导企业深入了解教育需求,研发更适合校园场景的产品与服务,从而实现社会资源与校园需求的“精准匹配”与“价值共创”。
最后,协会是行业内部协同发展的“推进器”。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各校后勤发展水平不一。协会通过组织课题研究、评选典型案例、推广实践经验、开展专业培训等方式,促进东中西部之间、高校与中小学之间、不同细分行业之间的经验交流与能力共建,从而整体提升全国教育后勤行业的专业化、标准化水平。
谢学文表示,协会开展的各项工作,最终都要服务于“教育强国”建设的宏伟蓝图。后勤不再仅仅是传统观念里的辅助保障角色,而是直接关系到校园安全稳定、师生获得感幸福感、乃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能否落地的“支撑点”和“保障线”,是教育现代化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
谈及协会未来发展,谢学文表示,要聚焦田福元会长在任职讲话中提出的“突出政治引领,筑牢建会根基;聚焦规范引领,夯实兴会之本;加强创新引领,探索强会路径”等三点要求,以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国教育后勤协会发展规划(2026—2030年)》为行动纲领,努力构建“思政引领、育人为本、数智赋能”等八大体系,从九个方面落地推进:
一是构建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的后勤协会组织。协会要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协会治理和行业发展的全过程,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凝心铸魂,确保协会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同时,要探索“党建+业务”深度融合的模式,例如,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嵌入劳动教育、节俭养德、绿色环保等价值导向;在评选先进时,突出服务育人、甘于奉献的典型。让后勤工作本身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动载体。
二是强化协会育人为本的工作效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后勤工作必须服务于这一根本。“服务育人”是协会的核心理念。下一步,协会将推动这一理念转化为可操作、可评估的制度和标准。例如,在食堂,不仅仅是提供可口健康饭菜,更要通过明厨亮灶、营养科普、文明就餐引导,培养学生的健康生活习惯和节约意识;在宿舍,不仅仅是提供住宿,更要通过社区化管理、文化建设,营造互助友爱、自律向上的氛围。要让后勤的每一处空间、每一项服务、每一位员工,都成为隐性的教育力量和阵地,打造“没有围墙的课堂、不上讲台的教师”。
三是拓展科技赋能路径,持续引领全国后勤提升发展新水平。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后勤实现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深刻变革。
四是筑牢民生保障基础,持续引领行业,支撑教育后勤建设。后勤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要持续关注师生“急难愁盼”问题,在餐饮质量、住宿条件、生活便利、劳动育人等方方面面,推动服务提质增效。
五是全面推进“平安后勤”建设。教育后勤领域,安全是底线和红线。协会将协同各方力量,推动构建覆盖食品、消防、交通、施工等各环节的全方位、立体化安全风险防控体系。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推广智能安防技术、组织应急演练等方式,确保校园成为最安全、最阳光的地方。
六是实施“全国教育后勤人才培养助跑计划”。行业的发展,归根到底依靠人才的支撑。协会将系统规划,通过设立研究课题、举办高级研修班等多种方式,构建一个覆盖从一线员工到高级管理者的全周期、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梯队支撑。
七是强化国际交流合作。协会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学习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和发达国家在教育后勤领域的管理经验、技术标准和服务模式。通过组织考察、举办高端论坛、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等方式,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教育后勤体系,讲好中国教育后勤的故事。
八是促进行业上下联动,有力支撑具有社会协同力的教育后勤建设。协会将更好地发挥枢纽作用,加强与政府部门、各分支机构、地方协会、学校后勤部门以及企业会员之间的纵向联动与横向协作。同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慈善资源关心支持教育后勤事业,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氛围。
九是加强协会自身建设,全力创建5A级社会组织。打铁还需自身硬,协会将以高标准加强内部治理,优化工作流程,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以更高的效率、更优的质量服务于会员单位,争取早日跻身国家最高等级社会组织行列。
当前,数字化转型浪潮席卷各行各业。谢学文指出,数字化是决定未来教育后勤发展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变量”和“核心动能”,要推动教育后勤管理从传统的、分散的、经验型的治理模式,向现代的、集成的、数据驱动的“智慧治理”跃迁。这场变革包含三个层次:
一是基础建设的“物联网化”与业务的“在线化”,这是数字化的地基。要打通数据孤岛,实现各类设施设备和业务系统的互联互通,为后续的数据分析打下基础。
二是运营管理的“智能化”与决策的“科学化”。当数据基础夯实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分析技术就有了用武之地。例如:
在能源管理上,可以通过AI算法,根据天气、课程表、人流量历史数据,对校园不同区域的照明、空调进行精准预测和自动调节,实现大幅节能降耗,助力“绿色校园”建设。
在餐饮服务上,可以通过分析消费数据,精准预测每日就餐人数和菜品偏好,实现精准备餐,从源头上减少浪费;同时,可以根据营养学模型,为师生提供个性化的膳食建议和套餐推荐。
在设施维护上,可以实现从“被动报修”到“主动预警”的转变。系统通过分析设备运行数据,提前判断出潜在的故障风险,自动生成维修工单,防患于未然,提升设施可靠性和安全水平。
在仓储物流上,可以构建智能仓储和配送系统,实现库存最优、补货及时、路径最优,降低运营成本。
三是推动治理模式的“生态化”与“价值共创”。数字化最终要服务于“育人为本”。当后勤系统成为一个高度智能的平台后,就可以与教学、科研、管理等领域产生更深度的融合。例如,后勤的能源数据可以开放给相关院系作为教学科研案例;学生在食堂的节约行为可以通过“绿色积分”等形式获得正向激励;后勤服务场景可以成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这样,后勤就从单纯的保障部门,转变为一个能够与师生互动、与教学科研互促、持续创造新价值的“教育生态协同体”。
在这一过程中,协会的角色,就是做好引导者、规范者和助推者。协会将:
加强标准引领:尽快研究制定教育后勤领域的数据接口、信息安全、智慧校园建设等团体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技术路线混乱。
搭建交流平台:定期组织数字化转型论坛、案例研讨会,推广先进院校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
提供智库支持:依托后勤研究院,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中的管理模式、伦理法规、成本效益等前沿问题,为行业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促进产教融合:牵线搭桥,推动领先的科技企业与具有代表性的院校合作,共同开发适用于教育场景的解决方案。
谢学文最后强调,后勤不是“配角”,而是教育强国建设的“支撑线”和“保障线”。协会将以此次换届为新起点,坚守“政治过硬、保障有力、服务精准、干净担当”的办会理念,把“服务育人”理念转化为制度、把“绿色后勤”蓝图细化为项目、把“智慧治理”愿景落地为场景,为教育强国建设筑牢坚实根基。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