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法融合视域下刑事强制医疗执行的制度创新 ——评《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研究》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刑事强制医疗制度作为一项兼顾社会防卫与人权保障的特殊程序,其执行环节的规范化是理论研究与司法实践的重点难点。李军海教授所著《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23 年版)以扎实的理论功底、跨学科的研究视野和实证导向的分析方法,系统探讨这一制度的理论基础、基本原则、执行模式和完善对策,为破解实践困境提供兼具学理深度与实践价值的解决方案,为推进刑事强制医疗执行的规范化提供创新性研究成果。
一、研究定位:补全短板的系统性探索
我国2012年《刑事诉讼法》增设“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标志着刑事强制医疗进入司法化轨道,但立法与司法解释长期存在“重审判,轻执行”倾向,对执行阶段的制度设计相对薄弱。该书指出,“无论是法律还是相关司法解释,重点主要集中在刑事强制医疗审判程序上,对于如何对依法不负刑事责任的精神病人执行强制医疗,法律制度规定很是欠缺”。这种制度供给不足导致实践中出现诸多难题:强制医疗机构设置标准缺失、被强制医疗人社会保障缺位、诊断评估机制不健全、检察监督效能有限等问题日益凸显。
该书立足现实困境,实现三重理论突破。一是在研究视角上,突破既有研究多聚焦“程序”的局限,以“制度”为核心范畴展开系统性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作者通过历史分析法梳理中外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沿革及中外该制度演进脉络。运用实证研究法对 33 个关键问题进行问卷调查,结合比较分析法归纳各国模式。三是在理论建构上,设计包含理念、原则、机制、对策在内的完整制度框架。这种研究进路补齐我国刑事强制医疗执行领域的理论短板,为司法实践提供体系化的解决方案。
二、理论创新:医法融合的“有机体”理论范式
作者将中医学“天人合一”整体观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相融合,提出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的“有机体”理念,并主张从“生命有机体、社会有机体、法治有机体”三个层面看待这一制度,不仅认为人是生物人,注重自身整体的完整性,而且认为人还是自然人、社会人,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这种理论范式突破了传统研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实现了制度研究从碎片化分析到整体性建构的思维转型。
制度的健全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作者将精神健康权与国家义务作为理论基础的二元框架。作者论证了刑事被强制医疗人的精神健康权是基本权利,国家不仅负有尊重、保护义务,更需通过给付与救济义务的履行,确保其获得必要的治疗与社会回归支持。这与国际人权公约对精神障碍患者权利的保障要求相契合,也为平衡社会防卫与人权保障提供的法理支撑。
三、实证剖析:直面实践痛点的问题诊断
作者采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裁判文书分析,研判我国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存在的六项核心问题,即制度功能未实现有效耦合、医疗机构设置与管理不规范、被强制医疗人社会保障不足、诊断评估机制缺失、检察监督疲软、解除程序司法化程度低。剖析这些问题并非空泛的理论推演,而是依据植根于司法实践的可靠数据。
以检察监督为例,该书指出“执行检察监督的首次时间和周期不明确”“检察人员精神医学专业知识不足”等现实困境,并针对性地提出在安康医院设置派驻检察室、对其他医疗机构采用巡回检察、建立专家辅助人制度等创新举措。由此体现出作者确立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路径,这就使后续提出的完善对策更具针对性与可行性。
四、制度建构:三维协同的完善路径
该书第六章对健全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对策做出了系统的设计,展现给我们的是由“法律体系、程序机制、配套措施”组成的三维框架。在法律体系构建上,作者主张整合现有分散规范,形成专门化的执行法律体系;在程序机制重构上,强调拓展适用对象、健全解除程序、完善检查监督制度、优化救济机制;在配套措施方面,聚焦精神卫生法律完善、基层医疗服务调整与社会保障强化。
就解除强制医疗程序的改革建议而言,作者提出在法院设立专门精神健康法庭,由入额法官、精神病专家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开庭审理,并将听证制度引入书面审理。这一设计的创新性在于将医学专业判断与司法程序保障有机结合,既尊重精神疾病诊疗的专业性,又强化司法程序的正当性,为破解“解除难”问题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五、实践价值:“多元复归” 的社会治理启示
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与社会治理体系密切相关,该书倡导的“多元复归”理念对特殊群体管控与帮扶具有典型的启示作用。作者强调,刑事强制医疗执行不应止于医疗机构的治疗,更需构建“医疗、司法、社会”协同的回归支持体系,包括社区康复、就业帮扶、心理疏导等全链条治理。这与新时代“枫桥经验”强调的“诉源治理”“重点群体帮扶”相契合,并为化解特殊群体引发的社会矛盾提供了制度范本,为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创新范式。
作者主张“相对不定期原则”,是立足刑事被强制医疗人的有效治疗与管理而提出的,其摒弃了固定期限模式,紧密结合疾病诊疗特点,以定期诊断评估为基础,由司法机关结合医疗效果动态决定执行期限。这种弹性机制有助于保障被强制医疗人的康复权利、并兼顾社会安全,实现“人权保障”与“社会防卫”的平衡。
结语:跨学科研究的典范之作
《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研究》的学术价值不仅在于系统地构建了研究框架,而且合理地采用跨学科研究方法。作者采取法学与精神医学、中医学交叉融合的思维,在保障刑事诉讼法的程序正义底线的基础上,尊重精神疾病诊疗的科学规律,为医法融合的交叉学科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范例,可以说是刑事强制医疗研究的新范式。
总之,这部由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学术著作,是对以往我国刑事强制医疗研究的进一步深化,即在大的体系下,通过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子体系的论证与设计,实现自主体系的有效构建,这就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起点,为司法实践提供清晰指引,概言之,《刑事强制医疗执行制度》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力作。(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李玮)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