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陆林院士:厚植家国情怀 勇担强国使命
2025-09-15 08:06:00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科院)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科院)校长陆林院士在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上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敬爱的老师们、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共同举行2025级新生开学典礼,欢迎来自全国29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的4790名本科生和1592名博硕士研究生,加入我们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的大家庭。同学们,从踏入校门的那刻起,你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山一大人。首先,我代表校(院)全体师生医护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辛勤哺育和培养你们的父母、师长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参与军训工作的教官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胸怀家国,立鸿鹄之志
  今天的开学典礼,对于大家而言意义非凡,不仅意味着你们经历了人生的重要考验,如愿以偿进入大学,或升读研究生,更意味着,从今天起,你们将在山一大挥洒青春、矢志追梦、学而不凡。大学不在于大,而在于学,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术为基,学风为要。你们是大学的“本”,你们是校园的新主人,山一大的美好未来要靠你们去书写和创造,将来,你们当中注定很多人会走到舞台中央、时代前列,我对同学们充满期待。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我有幸受邀在天安门观礼。当英姿勃发的人民军队昂首行进,我们为大国雄风而心潮澎湃,为民族复兴而豪情满怀。在当晚的文艺晚会中,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看哭无数观众。“我们有自己的飞机了吗?他们还敢来吗?”“再也不敢,谁也不敢!如今,中国人的天、中国人的地、中国人的海,都是咱中国人自己说了算!”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繁荣富强,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作为新时代青年,同学们要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铮铮誓言,树立远大理想,明确人生目标,紧扣时代主题,把握时代机遇,努力成长成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接续奋斗,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同学们,大学是社会的灯塔、创新的活水、知识的海洋,也是道德的高地。你们自踏入学校大门的一刻起,便肩负起“山一大人”的荣光与使命。希望你们树立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知校、爱校、荣校、兴校,在一流大学建设新征程中展现磅礴向上、澎湃向前的青春力量。
  二、感悟传统,汲取榜样力量
  通过开学以来的校园生活和入学教育,相信大家已经对学校有了初步的感知和了解。在这里,我想和同学们再次共同品读我们的大学。
  我们的大学,拥有厚重的文化积淀,鲜明的红色基因。我校办学历史的源头,是创建于1915年的山东省第一所官办医学高等学校——山东省立医学讲习所,后融入新四军的红色基因,从抗日战争时期学校辗转四川万县等地坚持办学,到解放战争时期附属医院赴前线参加国际医疗救援;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现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到70年代在楼德艰苦创业,再到近年来深化科教融合改革,实现一系列重要突破,特别是在抗击新冠疫情中涌现出“齐鲁时代楷模”白晓卉等先进典型,山一大的百年发展史告诉我们,与国家民族风雨同舟,是山一大人的风骨,为人民健康鞠躬尽瘁,是山一大人的责任,推动祖国医学发展,是山一大人的使命,这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山一大人奋发有为、建功立业、丹心报国的不竭力量。
  我们的大学,呈现出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强劲势头。我校自2019年正式组建以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各项工作取得长足进步,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教育教学方面,获批研究生推免资格,即将开展医学生长学制培养;获得3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较建校时分别增长875%和134%;于金明院士领衔的“精准肿瘤学教学科研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学科建设方面,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临床医学进入ESI全球前0.68‰,位居全国独立医学院校第6位。在科技创新方面,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山东率先启动脑机接口临床与转化中心建设,近三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三年居山东省属高校前列。在人才建设方面,34人次入选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实现了国家“四大”人才工程自主培养大满贯。在医疗服务方面,附属省立医院(山东省立医院)、第一附属医院(省千佛山医院)、二附院、三附院以及肿瘤、眼科、皮肤病、职业病、寄生虫消化病、颈肩腰腿痛中医等专科医院打造了实力雄厚的山一大医疗防治体系,年均服务群众就诊4000万人次。当前,全校上下正鼓足干劲、锚定目标、凝心聚力、全力以赴冲击“双一流”高校。
  希望大家能够感受到,“厚植家国情怀 勇担强国使命”是山一大的优良传统与精神内核。这里,我再与大家分享三个关于“爱国”与“奋斗”的人物故事。
  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王兆俊教授。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及周边地区传染病、寄生虫病肆虐,山一大老一辈科技工作者,奋不顾身、深入疫区,跋山涉水、披星戴月,为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实现以省为单位,基本消灭黑热病、丝虫病、疟疾、麻风病等重大流行疾病,夺得新中国灭病史上“四连冠”立下了不朽功勋。其中王兆俊先生,长期在乡村工作生活,夏夜不顾酷暑和蚊虫叮咬,在油灯下整理资料、撰写论文;冬天冒着严寒走村串户、治疗病人,他自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顾不上医治,导致病情加剧,后来走路一瘸一拐,手也严重变形,连握笔都很困难。他90岁病危时立下遗嘱,要把骨灰撒在泰山,继续看护为之奋斗的人民,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胸怀苍生、心系祖国”是山一大人刻进骨子里的基因,爱国情、报国心和强国志,始终在山一大人的血脉里流淌。
  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谢立信院士、于金明院士。我校谢立信院士上世纪90年代创办附属眼科研究所时只有3名工作人员,租了一个招待所,用于看病、做手术,为了节省空间还把厕所改成了办公室,15年后培养出了一位院士,一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两所三甲医院,一个配镜机构,年近八旬时又积极推进眼科研究院和眼科学院建设发展。我校于金明院士把学习当作乐趣,把工作当成享受,白天临床忙诊疗、晚上读书做科研,有一次深夜查阅文献时铅笔扎进手指都没有意识到,带领附属肿瘤医院发展成为连续十几年位居复旦肿瘤专科声誉和综合排行榜第六位的省级肿瘤防治研究中心,正如他常说的,“我们不是命好,而是在拼命”。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不会从天而降,山一大人能够在有限条件下创造无限可能,用拼搏创造历史、以奋斗成就梦想。
  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福仁教授、史伟云教授。我校张福仁教授三十年如一日,开展消除麻风危害的科研攻关,推动我国实现了“全国消除麻风危害规划”目标,并将研究成果推广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史伟云教授深耕眼科医教研一线近40年,在系列角膜产品研发、手术创新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我国眼科角膜病专业的领军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保持对事业极致的热爱与忘我地投入,深耕不辍、厚积薄发,才能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更好守护人类健康。
  三、务求学之实,锤炼真才实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同学们,你们生逢其时,重任在肩,要以上面提到的师长们为榜样,始终秉承“追求卓越、自强不息”的共同价值取向,积极践行“跬步千里、止于至善”的校训精神,奋发有为,励志图强,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栋梁之材。
  大家刚刚离开家乡和父母,面对全新的大学环境,可能会感到一些不安和挑战,这是非常正常的,大学正是一个从适应到超越的过程。希望大家积极适应大学生活,尽快转变学习方式,注重自主学习和科学方法。大学阶段的学习和高中阶段的学习有明显不同,一是高中阶段的学习以常识为对象,而大学里不再是学常识,而是学科学;二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是被动地根据老师的安排来进行,而到了大学,大家必须主动去学习。三是高中阶段的学习是全面而零散的,不够系统,大学阶段的学习更加专业,知识更加系统。因此,在大学学习知识固然重要,但学习获得知识的方法更重要。知识会因为更新而被忘记,但是方法将伴你一生。特别是,我们作为科教融合大学,更加注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术思维能力,培养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期待着你们通过在山一大的5年、3年、8年或更长的学习时间,能从一名新生成长为一名临床、科研和教学的骨干和领军人才,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大家从身边小事做起,踏实努力,一步一个脚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医学之路,乃至任何学术与事业追求,皆无捷径可走。同学们在学习上,要拒绝浮躁,摒弃急功近利,“板凳甘坐十年冷”,不求一时之快,但求长久之功。它体现在每一次实验操作的严谨规范,体现在每一个外语单词的扎实记忆,体现在每一篇文献的耐心研读。在为人处世上,也要做到真诚守信,于细微处见修养。希望你们既仰望星空,更脚踏实地,通过稳扎稳打的每一步,不断接近更为远大的梦想。
  希望大家努力培养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厚植实干兴邦的责任担当。当今时代最为鲜明的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这是时代之幸,亦是青年之幸。同学们一定要培养国际视野,因为你们所处的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以绿色、智能、健康为主要方向的技术创新已进入密集活跃期。当人形机器人精准完成指令、自动驾驶汽车平稳运行、虚拟医生监测诊断你的身体、deepseek深度思考后解答你的提问,人类的知识边界和行为方式正在被深刻重塑,我们只有把握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才能真正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期待你们既厚植家国情怀,又拓展国际视野,把个人奋斗同国家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跑好历史的接力棒,在担当时代重任中谱写最动听的青春之歌。
  四、筑健康之基,迎接未来挑战
  同学们,健康不仅是医学命题,更是成长之基。没有健康的身体与心智,再远大的理想也难以实现。国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强调合理膳食、全民健身和心理健康,这既是宏图,更与大家息息相关。青年毛泽东曾在《新青年》杂志中呼吁,“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因为,“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卓越的事业需要健康的体魄来承载。希望大家重视锻炼身体,保持良好体魄。现在学校为大家提供了优质的体育场馆和设施,大家要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至少一项能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此外,要保持规律作息,张弛有度,避免熬夜透支,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拒绝做“亚健康”的宅男宅女。请记住,一个能管理好自己身体的人,才能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和未来。  
  希望大家培养坚强心理素质,以积极心态面对困难与挑战。“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生的道路从无坦途,在你们未来的学习与生活中,无论是面对复杂的医学知识、繁重的课业压力,还是人际交往中的磨合,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大家要学会以积极心态应对困境与烦恼,掌握情绪调节的方法;当遇到瓶颈、困难和烦恼时,要主动与师长沟通,勇于向同学求助,更要有直面问题、冷静分析的智慧和勇气。大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殿堂,更是锤炼心性的熔炉,愿你们在顺境中沉淀,在逆境中成长,最终锻造实现自我、超越平凡的底气,直面挑战、不畏困难的骨气,担当大任、勇挑重担的志气。
  希望大家做到知行合一,在磨炼中成长成才。“知行合一”是明代大儒王阳明提出的重要概念,其主旨是说:“知”离不开“行”,“行”也离不开“知”,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力求“知行合一”。这启示我们,同学们系统地学习知识之后,要懂得消化吸收,善于分析思考,能够融会贯通,逐步将知识升华为智慧、转化为德性、落实为行动。同学们还要牢记,“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将来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立足本职、埋头苦干,经受锻炼,增长才干,用勤劳的双手、一流的业绩成就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同学们,山一大是一片沃土,希望你们在这里练就一双坚实的翅膀,为未来的翱翔做好准备。大学的生活精彩而生动,需要你们亲自去探索、去总结,我期待你们在这未来的几年里,能够扎扎实实地走出一串无悔的青春足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宽广舞台上绽放出绚丽的青春光彩!书写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生的精彩未来!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