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一体布局、数智赋能、多方协同”——青岛大学系统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2025-09-13 18:20:00
青岛大学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纵深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推动科学前沿突破与产业创新变革。教育强国战略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对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交叉学科建设与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学科融合发展,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并强调要“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
  面对新时代赋予的使命与机遇,青岛大学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产业升级发展亟需,系统性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层次改革,积极构建具有青大特色的学科交叉融合创新体系和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推动学校实现高质量发展。
  ——强化顶层设计,“一体布局”构建交叉学科体系
  青岛大学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基础与资源优势,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作为推动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系统构建机制保障与平台载体,积极打造与学校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交叉学科体系。
  注重战略谋划,推动交叉学科建设。用好二级学科自主设置权,做好政策分析研判,支持学院以目录外二级学科形式增设交叉学科方向,实现交叉人才培养的快速响应。实施学科集群发展战略,将现有一级学科凝练组合成7个学科集群,依托现有省高水平学科,重点建设“系统+”“纺织+”“医学+”等3个高峰学科集群,每个集群下重点布局4-6个交叉方向,为交叉学科建设储备力量。国家设立交叉学科门类以后,学校结合现有建设基础和优势特色,积极布局交叉学科,通过动态调整增列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为一级学科硕士点,并已在电子信息专业博士下作为重点领域开展博士培养。
  推动机制创新,优化学科发展环境。自第四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提出实施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战略,并写入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为破除学科壁垒,深度激发学科发展活力,学校出台《青岛大学关于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创新机制。启动“学科交叉青年学者沙龙”,定期举办学科交叉高峰论坛,吸引了诸多领域的专家学者积极参与,有效促进了青年学者之间的跨领域合作。开设“漫谈学科交叉”专栏,专题报道学校师生团队学科交叉研究典型案例,积极营造学科交叉研究氛围。
  拓展研究合作,促进科研协同攻关。学校聚焦省一流学科建设“811”项目,实施“智能复杂系统113工程”,成立系统科学交叉创新研究院、特种医学创新研究院等,跨学院、跨学科组建新型学术共同体,作为学科交叉的“主阵地”和人才培养的“试验田”,以大项目、大成果、大奖励、大转化为目标,积极推动有组织科研。与此同时,启动实施跨学科联合攻关项目,遴选一批具有引领性、原创性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面向校内外吸收科研骨干参与组建交叉研究团队,推动有组织、成规模地跨学科协同创新。
  ——依托信息技术,“数智赋能”驱动科教深度融合
  青岛大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赋能作用,将数字化、智能化贯穿于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融合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教学环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开发在线教育系统,整合MOOC、虚拟仿真实验等功能,支持研究生基于真实产业数据开展项目式学习,打造“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一体”的智慧教学环境,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实现个性化教学和精准学习支持。
  应用区块链技术,强化培养过程管理。建立校企协同的区块链存证系统,完整记录研究生参与企业项目、工程实践等关键成长节点,实现培养过程可追溯、成果不可篡改。目前已有海尔等多家企业接入该体系,通过链上数据直接评估学生实践能力。
  引入虚拟技术,支撑高水平实训。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等方向引入数字孪生技术,搭建“智能工厂运维”“医学影像分析”等虚拟实验平台,支撑研究生在无物理损耗环境下完成高危、高成本实训。
  ——打破组织壁垒,“多方协同”打造交叉育人平台
  青岛大学注重发挥多主体作用,创新“多方协同”的交叉人才培养模式,打破学院、学科、校企、校地之间的壁垒,构建开放协同的育人平台。
  深化合作育人,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充分发挥现有国家级和省级科研平台的引领作用,依托学科集群建设,创新性设立交叉创新研究院等交叉创新平台,搭建“虚实结合”的新型学术共同体,实现柔性组合与资源共享。与歌尔等头部企业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成立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共同体,依托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等育人平台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内外联动”的合作育人平台,推动校校、校企、校院、校地联合育人。
  推动全域协同,实现资源开放共享。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反向重构教育内容与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发挥政府的桥梁作用,推动与企业共建共享实践平台与协同创新中心,引导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同设计”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同实施”理论教学与项目指导,“同评价”学习成果与培养质量,实现课程共建、平台共创、人才共育。 将企业真实项目、技术难题融入教学与科研,打造“需求牵引、学研输出、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有效推动教育链精准对接产业链需求,人才链有效支撑创新链突破,实现多方价值共创与区域赋能。
  经过多年系统探索与实践,青岛大学初步构建起了交叉特色鲜明、复合型人才培养支撑有力的学科生态体系,现有博士点20个、硕士点70个,实现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突破,现有ESI全球排名前1‰学科3个、前1%学科16个,学校国际影响力逐年攀升。同时交叉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建成“系统与控制”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学团队,3人入选国家级荣誉称号,获省级教学名师、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荣誉称号30项,承担省部级教研项目6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行业协会教学成果奖10余项,学生获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500余项、省级优秀博士硕士论文50篇、研究生优秀成果奖37项,研究生生均发表学术论文从0.33提升到1.04,学科建设举措被光明日报、大众网等多家媒体报道,相关经验已应用于20余所高校,为地方高校交叉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青大方案”。(作者:青岛大学 姜辉)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