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专业硕士培养意在缓解就业?

http://shanghai.eol.cn/    《中国青年报》  2011-12-13    

  专业硕士没有自己的招生渠道

  “全日制专业硕士的招生对象、考试方式应明显区别于学术硕士。”伏润民认为,“不能一巴掌让所有的学科都适用同一个招生和考试的方式,”一些学科可以允许应届本科生进入并进行深造,但有一些学科最好要求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比如金融专业。在他看来,只有学生熟悉银行和资本运作程序,老师才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按照传统学术硕士的考试方式录取的专业硕士,也不受高校老师“待见”。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冯孟利(化名)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专业硕士在一些高校教授眼中是“生源质量较差”的那部分学生,能够进入面试的学生已不能用“脱颖而出”来形容,更多的是在矮子里选将军。

  冯孟利所说的专业硕士是2008年设置的艺术硕士,它“挂靠”在学术硕士统考队伍里,成了一些学生的第二选择。不少学生看到招生简章涉及专业硕士的部分大多选择直接“绕行”,“留下的生源可想而知”。

  另外,通过传统的学术硕士考试方式,能否选拔出适合专业硕士的生源也是一个问题。冯孟利说,即便面试占总分的权重有所加大,但一旦涉及如艺术硕士的创意能力、学习悟性等,教师还是一时难以判断。

  其实,早在2002年我国专业学位教育制度过10岁生日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就曾针对当时的专业学位教育工作发表意见,其中提到:考试方式逐步实行全国联考与学校考核相结合,增加面试在考试中的比重。具备条件时,逐步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由招生单位自行确定招生规模和录取分数线。

  专业学位制度即将迎来自己的20岁生日,这个意见仍未得到有效落实。伏润民说,如果不放开招生,录取分数仍旧参照学术硕士,一些好的专业硕士苗子还是很难招进来,教学模式和培养模式也很难改变。即便是改了,也只是将错就错。

  当下,有一些院校在招收全日制专业硕士的过程中已不再接受调剂生源,以此来保证一部分学生的“兴趣”和“忠心”,“但能否有属于自己的招生渠道仍要打个问号,而这一点更为关键。”冯孟利说。

  专业硕士与学术硕士培养方案差别不大

  从目前来看,专业硕士点的增设速度远远超过其招生规模的扩大速度。

  以云南财经大学为例,去年新增会计、金融、税务3个专业硕士点,每个硕士点仅有11个招生指标。在伏润民看来,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和招生点不匹配,这个招生规模很难开展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学。他认为,专业硕士不像学术硕士,应具有一定的规模,学生多了,在一起探讨案例、分享实际经验才更有效果。

  针对“招的学生多了,其质量就会缩水贬值”的质疑,伏润民不以为然。他认为,一方面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有足够的需求,另一方面,“缩水”与否关键在于质量标准如何确立。他说,如果按照传统学术硕士的英语、政治成绩甚至学术能力来评判专业硕士,“一定是缩水的”,但如果按照社会所需人才的要求来看,或许正相反。

  当下,有不少高校仍是照搬学术硕士的方案来培养专业硕士。一位地方高校的领导对中国青年报记者直言,自己高校的专业硕士点“在培养方案上基本上没有太大改变,有几个在逐步改变,这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伏润民说,此前的学术硕士培养模式更多是“老师能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考虑学生希望学什么或需要什么,而这些则是专业硕士更为注重的。了解学生所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了解社会对应用人才的需求,这对在校老师而言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把握,“毕竟,这是思路的转变。”

  更为重要的是,伏润民认为,专业硕士的教学应该按照项目来进行设计,不同学科的专业硕士都应该打包项目,自己设计招生对象、考试方式以及相应的教学模式等等。

  尽管各个学科的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有一定的指导性义务,但具体的教学培养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实到高校。卢庆国对记者说,对大部分新增的专业硕士点,教指委都没有像对MBA、 MPA那样有课程设置方面的明确要求,更多是处在观望之中,这也让一些院校在设计方案时摸不着北,“多数是在自己探索。”

  当然,这给高校的空间也更大。“但是,如今一些高校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学术硕士上,毕竟眼下的专业硕士规模还远远小于学术硕士。”卢庆国说。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