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关于北京大学教材改革与建设的思考

http://shanghai.eol.cn/      2006-03-02    

●谢淑环

    21世纪是全球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也是高等教育剧烈变革的年代。社会的变化要求学校必须在教学等方面作出迅速的反应,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课程的改革与建设,其中包括教材的改革与建设。

    教材是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与学的主要工具。教材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对学生的培养。教学、课程的改革与建设,最终应该体现、固化在课程教材之中,因之,伴随课程体系的建立及课程的深入发展,建设新型教材的任务已经十分紧迫地摆在我们面前。工作是艰巨的,机遇也是难得的,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做好工作。

一、调查研究,把握现状、促进教材建设新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历次教材建设均以硕果累累而繁荣了高等教育事业。其中大批优秀教材的出现,更造福于广大教师与学生。应该说,北京大学在这方面是作出很大贡献的,她所承担的国家级、部级教材重点项目尤其位居高校榜首。

    1999年北京大学实行体制改革,教材办公室划归教务部。在教务部的领导下,教材办公室首先进行了“教材建设成果”调查,并在调查表中设置专栏,征求教师学生对“教材建设与教材供应”的意见和建议。

    根据笔者统计,北京大学目前活跃在教学前沿的教师,1979 2000年间共出版教材735部,其中1998-1999一年出版教材155部,约占调查出版教材总数的21%。

    这些教材中,荣获市级以上各种优秀奖154项,校级优秀奖45项,获奖教材占出版教材总数的37%。

    北京大学近年获教材大奖如:199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部级各种奖50项;1997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5项;1999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7项;在2001年国家级教育教学(包括教材)成果奖评选中,北京大学共获国家特等奖1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18项;获市级奖36项。

    然而,往昔的教材成果无论多么辉煌,都不表明目前的教材状况是令人满意的,也不意味着教材的改革、建设轻松而易行。如果说教材的编写与出版的“滞后”已使教材呈相对落后之势,那么,随着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及各门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陈旧与落后”问题已变得更为突出,学生对此反应十分强烈:

1.1999年2月,“北京大学第25届学生会常代会新生调查总结报告”公布,对所用教材参考书“不满意者占42%”。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不安的数字。新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名牌大学,期望受到最优秀的高等教育,以成长为国家、社会急需的创新人才。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每一节课.每一门课的进行都是一去不复返的。我们理解大学生对自己学习生涯的足惜与珍爱,所以,必须以刻不容缓的态度与行动,进行并抓好教材改革,使各学科、各专业的老师和学生早日用上合格的、优秀的教材。

2.配合教务部教材调查研究,2000年,北京大学学生会常代会委托某系学主会专题组织“学生教材问卷调查”。被调查群体就“教材对学习的重要程度”,“对教材的满意程度”以及“对教材建设与供应工作的意见”等问题,一一作了回答。
“教材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表明:对教材不满意的群体占被调查群体的50%,对教材很不满意的群体占被调查群体的25%。此外,被调查者还对17门主要课程教材做了具体评估。

    学生对教材改革的要求如此强烈,那么广大教师态度如何?

    他们没有站在学生的对立面,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比较集中在教材编写、出版困难以及如何调整教材建设鼓励政策等方面。他们说:“认真负责地写一本高质量的教材是相当繁重的工作,是‘功德无量’的好事”,应该“承认他们为学科发展作出的贡献”,他们分析了“许多中、青年教师不积极主动写教材的原因”,建议给予教材编写政策性引导,加强教材编写、出版的基金支持。另外,他们还就建设品牌教材、精品教材以及编写阶段的组织等提出许多好的意见和办法。

    通过调查,我们回顾了北京大学教材工作的历史和取得的骄人成绩,正视了当前形势下教材工作的巨大压力;我们倾听了学生对教材改革的呼吁,也感受到教师为尽快推出新型课程、配备新型教材所具有的紧迫感和责任心!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不仅对教材改革与建设大有裨益,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课程建设的指导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

    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教务部对调查信息非常关注。调查报告及相关意见的反馈启发并推动各院系进一步加强领导,对学科所用的教材实行全面审查,并以前所未有的朝气和干劲,集国际与国内的先进经验,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教材的创新建设。有理由相信,在教材编写、出版的有计划的、持续滚动的发展过程中,北京大学将创出新世纪的教材改革建设经验。

二、抓住关键,加大教材建设支持力度

    面对新时期教材工作肩负的艰苦使命,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及时调整政策,全面加强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学生课程教材的编写、修订与出版工作、学校多方筹集资金,提高教材建设基金的支持力度。2000年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基金资助总金额已由原来的每年50万元提高到每年300万元,其中100万元专款支持教材编写与奖励,200万元用于支持教材出版,计划五年总投入1500万元。

    教师反映,综合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学校三方面对课程、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的支持和财政资助,应该说教材的编写与出版已具备了前所未有的优越条件与保障。无论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还是对前沿学科反应敏锐的青年教师,都表示要加强合作,群策群力,共同促进课程改革的成功,并将改革成果在新的教材中体现出来,最终推出体现学校教学实力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材。

三、全方位抓好教材建设立项,是教材建设卓有成效的举措

1.国家级教材建设立项

    国家级教材建设立项田国家教育部直接部署、全面领导。为了规划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教育部高教司委托高校分别组织了数学、物理、电子、力学等范畴的教材立项选题研讨会议,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各高等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选派专家学者,参与这些工作。目前,教育部已发布的《关于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的通知》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申报指南》,学科涉及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的十一个学科门类。2001年10月20日,普通高校“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含未列入《规划教材申报指南》的教材)申报工作大体结束。这些申报项目经遴选、评定后将作为国家级教材规划建设立项,并由教育部、学校各方分别提供经费补贴。

    教育部高教司其他举措的出台还包括“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推荐教材”立项的申报。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们将从上述教材中评选出质量较高、较有特色的教材作为国家级教材规划、出版并向全国高等院校推荐,倡导使用。

2.市级教材建设的组织与立项

    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意见》精神的指导下,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制定了《北京市高等教育“十五”发展规划》。作为“十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6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启动了“精品教材工程”。

    实施“2001年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既有原有教材的修订出版,也有新编教材的立项。原有教材要求“获市级以上奖励”或“多次重印,在教学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比较成熟的教材”,新编教材要求“或以国内、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或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或填补学科空白,或在推进文理渗透,学科交叉方面有明显创新”。该工程关键在于突出精品意识,最终形成具有首都特色的系列教材。

3.按照国务院指示,学校应该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意见》和《北京市高等教育“十五”发展规划》的教材建设方针共同指导下,制定符合本校类别、层次与发展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十五”规划。

    作为科教兴国生力军一员的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的大学,是时代、国家赋予的期望和要求。培养新世纪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拥有先进的教学质量、使用国际水准的教材,是当今形势下学校教材建设的总要求。北京大学正以此为目标,规划课程体系改革、进行教材新体系的构建。

    2001年3月20日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审议并通过若干文件,经学校批准,作为校办[2001]43号、44号、45号文件转发全校。这些文件确定了“北京大学近期教材建设的规划”,给出了“教材出版资助经费管理使用办法”,出台了“关于编写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系列教材的方案”等。目前,各院系正根据学校教材建设方案规划、运作不同学科的教材建设的立项。
迄今为止,北京大学教材立项的基本情况如下:

1.2001年6月,北京大学各院系提出“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立项”申请59项(不含医学部),初步有41项通过详审可以立项。

2.2001年10月,北京大学提出“申报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选题”申请:校本部203项,医学部首批130项;部分院系还申报了国家级“经济类、管理类专业和法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推荐教材”立项等。上述教材建设立项申请,由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分别组织专家进行评审,评定的项目将获国家、北京市和学校的共同支持,给予教材编写经费补贴。

3.校级教材建设立项;2000年北京大学文、理、外语各专业提出教材建设基金立项申报194项,首批评审、经费到位的48项教材正陆续出版。2001年教材立项按系列规划分别进行,各系列教材立项的申报方式各有不同,目前正值评审阶段。

    总括教材规划与立项的实践,笔者感到如何提高规划立项的质量,值得注意和探讨。学校工作千头万序,如果只作一般性的通知发布、申请填写与上报,不做深入研究与细致工作,很可能立项效果不好,甚至偏离应有的宗旨和目标。而可能出现的申报数量过少或过滥对教材立项的选拔与质量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处理好如下几种关系对教材建设立项比较重要:

1.正确处理“个人申报”与“院系(学科)组织申报”的关系,既调动个人申报的积极性,又要发挥院系对学科教材建设规划及立项的组织领导作用。

2.正确处理教材的“个人写作”与“联合写作”的关系,即鼓励学有专长、具有独立著述能力的个人编写教材,又要促进同等项目各具实力人员的统一与合作。

3.正确处理创院系、学校教材品牌与跨系、跨学科甚至跨校联合出精品教材的关系。

4.正确处理“动员鼓励教材编写”与“严格筛选立项,出高质量高水平教材”的关系。

5.正确处理优秀传统教材的建设立项与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的关系6.正确处理优秀传统课程教材的继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

7.正确处理国内优秀教材的建设立项与引进国外原版教材的关系。

    上述问题看起来简单明了,实际上真正做到很不容易。我们应该视之为教材工作的研究课程,在实际工作中总结、创新,逐步提高教材改革和建设的工作水平。

四、建设系列教材,完成北京大学“十五”教材建设规划

    北京大学“十五教材建设规划”的重要特点是进行系列教材建设:

1.建设主干基础课系列教材。北京大学在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中先后审批了200余门“主干基础课”课程,按计划这些课程均应建设配套教材。凡学校评审确认的“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其教材编写原则上都可以立项支持,教材成熟即安排出版。北京大学教务部教材办公室(北京大学教材建设委员会办公室)随时办理对这些教材的立项申报基金支持,计划五年内全校推出120种“主干基础课教材”最终形成“北京大学主干基础课教材系列”。

2.建设“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0年,北京大学正式推出了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2001年通选课课程又有新的补充,提供学生选读。与课程开设匹配的“本科生素质教育通选课系列教材”的建设,有特定的要求和申请立项办法。经过教学实践的考验,成熟的“通选课教材”可以申请立项,并在教材编写完成后分批安排出版。

3.“院系主要专业课系列教材”建设。院系主要专业课程教材(含本科、研究生、继续教育)的立项,原则上由各院系负责。教师可向院系提交申请教材,经院系教材改革领导小组(或相应机构)审查、讨论,列入院系教材建设五年规划,分期安排立项。立项结果报学校备案,拨款资助。此系列教材立项办法将进一步对社会公布。

4.“CAI课件、网络教材”单独为一个系列组织立项。此系列教材立项由院系(含本科,研究生院、继续教育部)签署意见,最后由学校统一组织评审,拨款资助。

5.“新兴学科与边缘学科课程教材和一般教材”分属另一系列(后者泛指不能纳入前述各系列但属教学必需的教材),学校每年组织一次立项申报和评审。

    以上各系列教材立项,除第5项每年集中操作一次,其他均可随时办理立项申请。北京大学教务部教材办主要提供有各种系列教材立项申报表,可以下载填写、打印。不同系列教材建设立项的申请、评审、意见签署等规定程序有所区别,但获得批准的教材立项,编写与出版均可获教材建设基金资助。相信经过五年时间各系列教材的努力建设,北京大学教材状况将发生了整体的全面的改观。

五、引进先进的外国原版教材,把教材建设提高到国际最新水平

    2000年8月31日,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邀请教育部领导和部分高校代表,在北京召开了“高校教材改革座谈会”,会议就引进外国原版教材问题进行了研讨。教育部和高校对此表示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并就书目查询、外国原版教材质量以及图书价位等提出许多具有操作价值的意见和建议。2001年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以北京大学为第一站,在全国高校组织了外版教材巡回展。经过一定挑选的这些外版教材的展出,既方便了广大教师学生了解、购买国外教材,也使有关部门直接了解对外版教材的要求,包括教材水平、图书供应办法以及销售价格等意见的反馈,应该说,这对教育尤其对教材建设是好事。

    北京大学以往的教学活动中,有自编外语教材,也不断地引进外国优秀教材,可以说外版教材在学校的教学(特别在研究生教学)、科研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加强。

    21世纪为我们提供了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及高等教育与国际科技、教育同步发展的大好形势,随着中国的“入世”,外国原版教材特别是英语原版教材在学校教学中的作用将迈上新台阶。北京大学为此特设购买外国原版教材的基金支持,各院系教学(含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急需的优秀的外国原版教材可通过申请“购买外版教材立项"办法,申请教材建设基金支持。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指示,直接使用外版教材进行教学的步伐将会大大加快。因而,对先进外版教材的引进与使用工作,也将成为北京大学教材建设的重要方面,我们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这方面经验。

    对普通高校来说,一方面要认识到直接使用外版教材授课是大势所趋,要有足够的信心推进这项工作,另一方面,也应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有措施有安排,帮助教师与学生迎接这一转变。

    笔者认为,引进、使用外版教材可以注意如下问题:

1.引进外国原版教材,应以吸收外国优秀教材,提高国内教学质量和水平为惟一目的,自觉拒绝商业或其他任何目的的炒作。

2.应据学校的发展目标、特点,组织专家、学者实事求是地精心挑选国外特有的优秀教材,使之在国内本科生、研究生、继续教育学生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作用,禁止盲目或重复引进造成资金浪费。

3.外版教材的引进与应用,切忌“一哄而上”,也不搞形式化的“一刀切”。不同层次的学校与学科,应根据不同发展目标作出规划,按需分步地挑选、引进外版教材。高科技领域,自然科学、经济管理、法律、金融、保险等学科、专业应率先安排进行,逐步扩大其学科应用。

4.采用外国原版教材授课,对学生是挑战,对老师也是挑战。中国加入“WTO”,对高校使用外版教材进行教学是新的推动,教育部的[2001]4号文件,对此项工作有明确的意见。所以,学校应从几个方面努力创造条件,包括教师培训,聘请国外归来或往返的教师,包括尽快提高本科生、尤其是新生的外语水平等。但对教材来说,引进与使用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选择国际一流大学水平的教材,将我们的教材建设提高到国际最新水平。

    综上所述,国家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高校学校为改变教材陈旧、落后的现状,分别制定有教材建设“十五”规划,并为此做了相当大的投入。但规划毕竟只是第一步。要建设与21世纪和未来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教材,必需有配套执行程序、落实操作办法。既要加强领导,督促检查,又要加强学科专家对教材质量水平的论证、考察,并使教材在认真、中肯的评论声中得到继续修改和提高,锤炼成精品。北京大学数学学院、社会学系等在教材改革与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他们根据有关文件,深入讨论本单位教材状况与改革方法,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材建设目标与计划,并把所在学科教材的立项,编写、修订与出版落在实处,他们的经验值得推广。各院系应该有相应的教材建设小组(或教学研究组)承担起教材改革与教材建设的研究、指导工作,把本院系、各学科的课程教材体系建立起来。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根本战略,高等学校是国家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力军,是传播知识、开发高新科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基地。教材的改革与建设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关乎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失败,最终关系到高校能否培养出新时代的创新英才。我们应以此提高教材工作的危机感与使命感,为实现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十五”规划作出贡献。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学校查询

Ƽ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