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美蕴人生”公开课:印象派艺术的震撼之旅
2025-04-23 19:12: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大家知道‘印象派’这个名字起源于哪位画家的画作吗?”讲解员老师以莫奈的《日出·印象》作为本次艺术之旅的第一站,带领同学们穿越至色彩与光影交融的19世纪,“大家会不会觉得,印象派画作的笔触看起来很‘潦草’?走近细看,整幅画就像是色块的拼接,但是当你向后退五六步之后,那些色块仿佛‘活’了一般变成各种熟悉的场景,十分震撼。”在老师的细致讲解中,同学们走进这场盛大热烈的艺术派对,理解各派画家对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418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第八期“美蕴人生”美育公开课于上海博物馆“印象·派对:POLA美术馆藏印象派艺术大展”展厅开讲。30余名学生在色彩与光影的世界中感受美学的魅力,体悟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从库尔贝、马奈的启蒙,到莫奈、华沙罗、雷诺阿和西斯莱的户外写生,再到塞尚、凡·高和高更对光影色彩的理解运用,以及后期受印象派影响的野兽派和解构再重构的立体主义,36位艺术家的69件真迹画作让同学们拍案叫绝,大呼过瘾。

  步入展厅,莫奈笔下《散步》的柔和晴空与西斯莱《卢安河畔的早晨》的水面清丽交相辉映。柯罗的《林间少女》中描绘出微风袭来的动态变化,与《城堡街入口》对现代都市生活的鲜活记录,生动诠释着印象派“捕捉瞬间光影、记录生活脉动”的艺术特质。正如策展人所述:“这些画家摒弃传统画室的禁锢,在自然光线下用短促笔触与明快色彩,让画布成为记录时光的容器。”

  站在莫奈的《吉维尼的干草堆》前,同学们被其纯饱和度的颜色所震撼,每一笔都有颜色的变化,光影的交织仿佛在眼前。梵高的《维格伊拉运河上的格莱兹桥》通过饱满的色彩和强烈的对比,捕捉了法国南部阳光灿烂、色彩丰富的风貌。“印象派不去混合颜料进行调色,而是一块一块直接涂到画布上,保留颜料在真实世界中的鲜艳度和亮度,”讲解老师娓娓道来,“就像西涅克的《欧赛尔之桥》,是用跳跃的小笔触,将颜料点彩堆叠上去,呈现出粼粼波光。”画家绘画前用艺术家之眼解构色彩,观众在观赏时自然而然重构色彩。

  展览中“复调回响:西洋绘画在东方”部分,呈现了刘海粟、王悦之等中国艺术家在巴黎学习后融合中西的创作。常玉的《马》将东方写意风格和留白意蕴与西方绘画技法巧妙融合,展现了艺术探索的多样性。19世纪的巴黎与今天的上海一样,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熔炉,艺术的交流互鉴体现了上海与巴黎作为各自时代文化枢纽的共通性——开放与创新。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让学生们直观地感受到国际都市如何在包容中孕育变革。

  在返程的途中,意犹未尽的同学们积极分享着自己的感悟。来自国际中文教育学院的罗飘这样说道:“我一看杜菲的《巴黎》,便想到了中国的国画和屏风,他用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四朵硕大的玫瑰把巴黎的街道展现在我们面前。这让我不禁想象如果用这种方式,能绘画出怎样的上海外滩?”来自工商管理学院的刘晓彤感叹道:“这次展览让我看到艺术的不同面貌。莫奈的《散步》里模糊的光影很舒服,雷诺阿画的《戴蕾丝帽的女孩》皮肤质感特别真实。马蒂斯用鲜艳色块画围巾女子,大胆又现代。毕加索两幅画对比强烈,《戴葡萄帽的女孩》是立体风格,《卖花女》却很写实。看原作才发现印刷品丢失了很多细节,比如油画的笔触厚度和颜色的层次,这些都要亲眼看才能体会。”

  据悉,为促进跨文化理解,提升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利用上海丰富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带领学生通过现场沉浸式学习欣赏,打造行走的美育课堂,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14 14:58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12 19:50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12 19:40
中国教育在线 2025-04-07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