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教科人才同频共振:交大希望学院专题讲座谋划科研新篇
2025-10-31 15:56:00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教育、科技、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教育是根本,科技是关键,人才是基础,三者互为支撑、协同共进。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精准把握“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部署,中共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委员会于10月30日特邀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胡子祥教授,在6103报告厅举办“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提升高校教师科研质量”的专题讲座。现场座无虚席,气氛热烈,讲座内容在与会教师中引发广泛共鸣与深入思考。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指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

  讲座中,胡子祥教授从研究设计和课题申报两个角度,深刻阐述如何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融入高校教师的科研实践。他指出,将“统筹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等宏观战略落地生根,关键在于以问题导向为桥梁,从国家发展的现实需求中寻找科研选题的根本出发点。他建议教师们精读全会文件,特别关注其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亟待进一步推进”等表述,这些正是国家发展进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真正问题。

  胡教授特别强调研究方法在连接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作用。规范的学术研究是进行学术对话的基础,而真正的创新则体现在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提出上,特别是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方面要勇于突破。他指出高校教师要注意教学思维与科研思维的差异,教学重在准确传达,科研贵在独特探索,二者需要灵活切换。

  “真正成熟的研究者在动笔前,必定对研究问题、方法路径和核心结论已然胸有成竹。”胡子祥教授从研究设计的整体视角出发,阐述“结论先行”的重要意义。他指出,这并非简单的写作技巧,而是一种贯穿始终的研究范式。高校教师的研究设计从问题的精准界定、研究方法的选择,到论证过程的组织,都必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紧紧围绕创新点的确立与展开。“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摘要是研究的缩影。”胡教授特别提醒在场教师,学术同行首先关注的就是这两个部分。通过精准的标题和扼要的摘要,让评审专家和读者在最短时间内把握研究的核心贡献。

  基于这种系统性的研究设计思维,胡教授进一步将方法论延伸至课题申报。他以清晰的逻辑框架,从核心概念的精准提炼、研究对象的明确界定,到研究聚焦点的层层收束进行系统讲解,为教师们揭示如何将宏观政策议题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研究选题。他强调,这一过程要求研究者要有从国家战略中识别真问题的洞察力、将宏大叙事分解为具体学术问题的技术能力,凝练出既对接国家战略宏大叙事、又具备清晰学术路径的创新方向。胡教授指出,这一过程本身就是问题导向与研究设计能力的集中体现,能确保课题立足学术前沿、深刻回应时代的迫切关切。

  整场讲座,胡教授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深入的剖析,为在场教师提供一套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科研工作的完整方法论,卓越的研究设计应当始终秉持“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追求,恪守学术规范的同时勇于创新突破,使科研成果真正为推动知识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实质性贡献,对提升学校科研质量、推动科研创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许义文教授呼吁全体教师要以此次讲座为契机,持续深入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新时代科研工作的方向与使命。他强调,做科研首先要认清新形势,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探索,注重理论创新,回应实践需求。许义文希望全体教师学习胡子祥教授的“跨学科视野”与“钉钉子精神”,将系统化学习与日常钻研相结合,把课堂讲授党的方针政策与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的学术探索有机统一。他鼓励教师们运用求真思维和创新思维开展独立思考,通过头脑风暴激发集体智慧,形成个人努力与团队协作相辅相成的科研新格局。最后,他号召大家以高质量的科研与教学成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人民幸福生活贡献智慧与力量,展现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本次专题讲座,成功地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战略部署,具象化为学校教师科研工作提质增效的路线图。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唯有与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伟大征程同频共振,才能实现其最大的时代价值。学校将以此次讲座为契机,系统规划、协同推进,引导科研工作迈向质量与创新双轮驱动的新阶段。

作者:邓静漪 李炜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