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巴山深处,巴中市巴州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毅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残疾儿童点亮了希望的明灯。二十年来,他始终秉持“用毕生的时光充当孩子们的耳朵”的信念,用爱和温暖陪伴孩子们成长,先后荣获全国“特教园丁奖”、省级信息技术竞赛一等奖、巴州区“优秀班主任”“教育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用爱心与忠诚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用毕生时光充当孩子的耳朵
2001年,刘毅沿着泥泞小道第一次走进特殊教育学校,眼前的景象让他深深震撼:教室里没有琅琅读书声,只有模糊不清的发音;操场上没有追逐嬉戏的欢笑,只有比比划划的手语交流;清脆的铃声在这里失去了意义,黑板上方的红绿灯维持着课间秩序。
第一堂课下来,尽管使出浑身解数,教学效果却远不如预期。孩子们听不见鸟叫虫鸣,甚至从未听过妈妈的呼唤;盲孩子不知道什么是月亮、什么是红色。一首《聋童的心声》深深触动了他:“给我声音吧,哪怕只是短短的一瞬,让我听一次妈妈的呼唤,听一次爸爸的叮咛!”从此,“用毕生的时光充当孩子们的耳朵”成为刘毅永久的信念。
通过不断的磨合,刘毅逐渐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课堂上,他竭尽全力传授知识;课后,他和孩子们互动玩耍。一个简单的汉字、一句简单的问候都要教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学生小欣学写数字“2”时,总是倒着写成“N”。刘毅手把手教了整整3个月,终于看到小欣歪歪斜斜地写对了这个数字。“急躁办不了任何事,坚定信念才能解决实际问题。”刘毅说。
让信念之花在心中绽放
在特殊教育学校,一些平凡的举动往往意义非凡。
几年前的一个教师节,学生小巩送给刘毅一张贺卡,上面写着“祝老师节日快乐,我们都爱您。”这个在普通学校再平常不过的举动,却让刘毅倍感欣慰。
天气变化时,他提醒孩子们预防感冒;换季时,他查看哪些孩子缺少衣物;学生突然生病,他又连夜照顾……学生小袁长期住校十分想家,半夜经常大声呼喊自己的爸爸妈妈,影响到周边居民休息而引来投诉。刘毅便每天夜里陪着他直到熟睡后才离开。学生小江溜出校园想回家却迷了路,刘毅发动全校老师在大街小巷寻找,直到凌晨才在饭店旁找到冻得瑟瑟发抖的小江。
特教人的使命是“不落下一人”
随着国家《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实施,“不落下一人”成为特殊教育的新要求。刘毅积极投身送教上门、脱贫攻坚等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特教人的使命。
巴州区塔子山村女孩小琼因父母离异患上孤独症,不愿与人交流。刘毅主动送教上门。他用糖果、布娃娃、小玩具等方式慢慢靠近小琼,用轻言细语给她讲故事。3个月后,小琼终于露出笑容,随后顺利走进特教学校的校园。
在脱贫攻坚战中,刘毅带领34名教师深入管家沟村开展帮扶。他走遍全村贫困户,详细了解每户情况:老张家入户路未硬化,老李家猪生病了,老王家孩子申请雨露计划缺资料……通过3年努力,管家沟村整村脱贫。刘毅熟悉村里的每一条路,管家沟村成了他的第二个家乡。
20年春秋,刘毅从意气风发的青年变成了鬓染白发的“园丁”。他用爱心与忠诚守护着残疾儿童的成长,用专业与奉献践行着特教人的使命。“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我的动力。”刘毅说,他将继续扎根山区特殊教育事业,坚守教育一线,为残疾儿童撑起一片晴空,用双手为孩子们编织美丽的翅膀,让他们拥抱蓝天,展翅翱翔。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