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圆满落幕,四川大学锦江学院凭借作品《Vision Fit——多运动场景下的智能武术评定评判系统》勇夺全国一等奖,创造学校参赛历史最佳成绩。这套被师生誉为“武林高手”的智能系统,以其创新的“无穿戴动作捕捉”技术,正推动传统体育教学迈向智能化新时代。

此外,该校还有两个项目分别斩获“挑战杯”全国二、三等奖。获得全国二等奖的项目《守驻“凝固的历史”》,深入“石刻之乡”安岳,对234处石刻进行了扎实的实证调研,致力于分散型文物的网格化保护。荣获全国三等奖的项目《睿测智面——基于多模态的AI面试评测系统》,则瞄准现代招聘需求,开发了智能化的面试评测工具。
“火眼金睛”破解教学难题
“在一对多教学中,老师往往难以兼顾所有学生。”全国太极拳公开赛银牌得主、团队成员马晚晴道出了传统体育教学的痛点。为此,这支跨学科团队研发出了一套精准的动作识别系统。
该系统最大亮点在于实现了“无穿戴动作捕捉”——使用者无需任何笨重传感服,仅需在指定区域练习,系统便能精准捕捉动作、实时甄别误差,并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哪个动作错在哪里、错了多少次,全都一目了然。”团队负责人罗浩铭介绍,这为教师提供了极具针对性的指导依据。
跨学科拼图凝聚创新合力
这支团队本身就是一次成功的“跨学科实验”。团队成员来自6个学院、8个专业,其中半数拥有省级以上体育竞赛经历。体育专业学生负责凝练运动知识,计算机专业攻坚技术难题,数字媒体专业制作宣传物料,审计会计专业梳理商业模式……“我们就像一幅拼图,每一块都不可或缺。”罗浩铭这样形容。
坚韧不拔攻克技术难关
项目的推进并非一帆风顺。团队曾遭遇“数据危机”——实验关键数据被误删,所有心血都付诸东流。但他们没有退缩,而是连夜重新部署设备,从头采集处理全部数据。在模型调试遭遇瓶颈时,他们果断推翻原有假设,从数据输入端系统性溯源,最终锁定症结并提升精度。
“我们宁愿选择看似‘笨拙’却更稳妥的办法,静下心来投入海量时间精力。”团队成员坦言曾多次崩溃但从不退缩。指导老师评价道:“这种不解决问题绝不罢休的劲头,正是他们脱颖而出的关键。”
校生同心培育创新沃土
“项目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学校的全方位支持。”从实验场地到技术指导,从设备协调到人员调配,学校为团队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全程保障。这种校生同心凝聚的合力,不仅催生了一项优秀创新成果,更成为高校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一次生动实践。

据悉,团队将持续提升系统精准度,并深化其在体育赛事与无人化智能考场等场景的应用,为相关领域提供可靠的评分与判罚辅助。
作者:张玥 林骏璇 李婧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