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成渝共建劳动教育新生态:从“课程活动”到“区域共生”
2025-10-11 16:11:0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教育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推动成渝地区劳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协同创新,10月11日,2025年成渝劳动教育课程创享集暨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在成都举行。

  此次活动由四川省教育厅、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共同指导,成都市教育局主办,聚焦于劳动教育对生命成长的整体性重构,旨在进一步破解劳动教育资源分散、流于形式化、社会协同不足等现实问题,探索劳动教育从“课程活动”向“育人生态”的系统升级。

  教案“赶集”

  让优质课程流动起来

  新津区学生以“宝墩模型”和“农博园沙盘”对比呈现了农具从古至今的演变脉络;青羊区学生创作的13.5米《锦绣成都》剪纸长卷细腻刻画城市风貌;高新区则以航天育种培育的近200斤特大南瓜以及耘动智行车展现学生“创客之趣”;龙泉驿区学生则以一套水循环系统,让生态环保成为劳动教育的鲜明底色……

  在活动外场举行的2025年成渝劳动教育课程创享集上,这些让人惊叹的成果背后,是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实践。

  在此次创享集上,成都23个区(市)县的中小学师生带着劳动教育课程及成果作品集中参展。四大主题特展和40个主题展台中,近200个由各校自主研发、可学可用的劳动校本化课程紧扣成都“天府粮仓”、非遗文化、“奋进中的创新创造之城”“公园城市”等特色和名片。与此同时,创享集上还设置重庆市劳动教育专题展区,这也是成渝两地劳动教育成果首次大规模集中亮相。

  更具创新的是,此次创享集并非单纯的展示,而是线上线下双线联动,“劳动教育共享币”实现课程的便捷交流。

  “开展这门劳动课程需要哪些设备?”“有没有现成的课时方案?”……课程主题展台旁,不时有老师在感兴趣的课程案例前停步咨询,并扫码用“劳动教育共享币”兑换教案资料。“课程资料很丰富、很细致,甚至连板书怎么设计都涵盖了,只要结合学校情况稍加调整就可以开展教学。”现场一名老师刚刚完成兑换,已经做好了后续劳动教育课程的规划。

  “我们希望构建一个课程资源的共享循环系统,让优秀的创意在全市流动起来,实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育成果的跨校共享。”活动主办方有关人员表示。

  成果“摆摊”

  让学生感受劳动价值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每一个3D打印的小物件都是独家设计!”成都市七中育才学校华兴分校代婧晗主动讲述作品背后的创作故事与匠心巧思,吸引了不少市民驻足了解和点赞购买。而这只是学生成果集市上的一角。

  掌心有茧,童年有光。此次创享集设置了40个学生成果摊位,现场学生摇身一变成为“小摊主”,将自己的劳动成果作品拿来义卖。摊位上,从非遗技艺漆扇、剪纸,到自创配方的烘焙点心与中草药香囊;从环保手工皂、蚕锦织品,到自主组装的微型净水器和充满想象力的3D打印玩偶——琳琅满目的作品跨越传统与科技,涵盖非遗手作、文创设计、科技融合与农创产品等多个领域,共同构成了一幅劳动教育的生动答卷。

  摊位前,市民三三两两驻足选购,不时能听到“做得真不错”的夸赞,也有“这竟然是学生劳动作品”的惊叹。许多人都说,东西虽小,但承载着学生们的劳动和创意,值得支持。

  一名现场学生表示,自己当“小摊主”收获了“三重快乐”:“和同学一起亲手做作品的时候,就特别开心;今天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被喜欢、被买走,很自豪;活动结束后,义卖所得会全部捐给山区的学校,让我感觉自己的劳动特别有价值!”

  专家破题

  重塑劳动教育理念

  在内场举行的2025年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推进会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班建武指出,在物质丰裕的当下,学生的需求已从生存转向自我实现,劳动教育应超越将劳动作为谋生工具的旧有观念,引导学生在劳动中获得生命的意义感和自我确认。他强调,劳动教育要立足真实的生产实践,推动传统劳动向知识化、高门槛、高自由方向升级,并关注消费教育、闲暇教育等新议题。

  在具体实施中,劳动教育则要突破“田间打卡”的形式主义。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晓燕表示,劳动教育要从“拍照留痕”向“过程可视、数字赋能、协同育人”转变,既要解决形式主义的表层问题,又要通过技术、制度、资源三位一体的创新,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育人功能。

  先行示范

  交出“培养未来劳动者”成都答卷

  作为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近年来,成都不断深化全国中小学劳动教育实验区在课程体系创新、社会资源协同等方面的先行示范作用,交出了“培养未来劳动者”的成都答卷。

  根据推进会上发布的《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发展报告2025》,成都已形成了市县校三级推动劳动教育组织体系,13个试点区县和94个试点学校逐步形成“试点+示范”层级推动的工作模式;全市校均开设劳动选修课程5门,学生选修率达98%,其中融入成都元素的特色课程约占35%。

  成都高新区则从区域层面分享了以科技赋能劳动教育的经验做法。成都高新区以智慧农业、空天探索、文化传承“三大场景”,从“手工”到“数智”、从“校园”到“全域”、从“单一”到“融合”推动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以“区域、学校、教师”三级联动为劳动教育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保障,在创新现场培育未来的劳动者。

  课程方面,由成都劳动教育优秀课程案例分类汇总形成的《成都市中小学优秀劳动课程案例集》也正式推出,不仅系统覆盖了从个人起居到班级清扫、从烹饪营养到家电维护的真实生活场景,也包含了非遗工艺的匠心传承、农业生产的自然体验及高新技术的前沿应用等劳动教育内容。

  而在情景演讲中,四位教师和一线劳动者,以他们的实践与思考,共同勾勒出“未来劳动者”的样貌:“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正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有着应对变化的复合技能,扎根当下的坚韧品质,锚定未来的价值观念。”

  拓展深化

  成渝共建劳动教育新范式

  作为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的成立颇为引人瞩目。

  据了解,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将突破传统行政区划限制,实现教育资源的动态调配与高效流通,形成“课程共建、资源共享、师资互通、学生互联、科研协同”的有机生态系统。这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教育领域的一次深度合作,意味着劳动教育从“单点创新”向“区域共生”迈出重要一步,将为劳动教育协同发展提供新的范式。

  如果说成渝劳动教育共同体搭建了区域协同的“生态平台”,那《成都市中小学劳动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的发布,则是成都探索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地域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的“路径图”。

  根据该计划,成都将系统推进“劳动即生活”“劳动即创造”“劳动即成长”行动,不断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教师队伍体系、实践场所体系和劳动评价体系,最终形成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以学校为主导、家庭为基础、社会全方位参与支持的贯通一体、开放协同、保障有力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格局。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
中国教育在线 2024-12-14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