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党史故事百校讲述 | 唯实求是 献身党的教育事业 清华老校长蒋南翔的故事
2021-04-14 15:15:00
清华大学
作者:

1933年,20岁的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他怒吼——

“华北之大,

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

掀开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篇章

1937年他投身革命

致力于中国的青年运动

1952年,他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之一

“给面包还要给猎枪”

“又红又专”

“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

很多个性化话语至今广为流传

他就是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

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

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0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回望过往的奋斗路

眺望前方的奋进路

学史明理 学史增信

学史崇德 学史力行

清华大学接力开展

“网上重走长征路”

今天,让我们一起

聆听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的故事

  在清华大学校史馆中有一尊金色铸铜的半身像——宽阔的前额凸显着睿智,和蔼的目光流露出慈祥。它由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家王克庆设计,落成于1994年。他就是清华大学老校长蒋南翔,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求学清华大学 开始革命生涯


1936年蒋南翔在北平。

  蒋南翔,1913年生于江苏宜兴。1932年,19岁的蒋南翔不远千里到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求学。1933年秋,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学期间,他积极投身革命,被选为《清华周刊》总编辑,积极传播进步思想,逐渐成长为我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

  1935年日本侵略者为分裂中国,大力鼓吹所谓“华北自治”。10月,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2月初相继举行清华全体学生大会和北平各校代表大会,决定组织请愿游行。

1935年下半年蒋南翔当选为《清华周刊》主编,以此为舆论阵地,在团结同学和扩大进步思想影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周刊工作人员合影,前排左4为蒋南翔。

  在清华学堂地下室的印刷车间里,满腔悲愤的蒋南翔,连夜写出游行宣言。“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这句怒吼传遍北平,传遍全国,鼓舞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头颅换取我们的自由!” 在那个抗日救亡的年代,正是这句振聋发聩的话语震撼了千百万爱国青年的心灵,也由此掀开了“一二·九”运动的伟大篇章。

蒋南翔在“一二·九”前夕起草了清华大学救国会《告全国民众书》,其中“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的呐喊声传诵全国。

投身民族解放 领导青年运动

  1937年后蒋南翔离开清华投身革命,致力于中国的青年运动。

  抗日战争时期,蒋南翔历任中共北方局青委委员、长江局青委委员、全国学联党团书记、南方局青委书记、中央青委委员兼宣传部长等职。抗战胜利后,先后任中共辽北分省委员兼宣传部长、哈尔滨市委常委兼宣传部长、市教育局长、东北局青委书记等职。1949年1月,蒋南翔到中央青委工作,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委会副主任,并当选为团中央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后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他长期从事青年工作,卓有建树。

1949年,蒋南翔在全国第一次团代会上做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团章的报告。

积极探索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道路

  1952年底,39岁的蒋南翔迈进了他熟悉而又陌生的清华园。这一次,他受中央委派,出任清华大学校长,此后又兼任学校党委书记。在执掌清华的生涯里,他以“唯实求是”的精神,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多科性工业大学建设之路,使清华大学得到迅速发展和提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蒋南翔是清华大学任期最长的校长之一,“给面包还要给猎枪”“又红又专”“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这些话语,深深印在我们脑海里。

蒋南翔1962年与毕业生在一起。

  在他任职的14年间,清华共出了147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优秀人才,后来成长为学术大师和治国栋梁。为适应办好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蒋南翔通过一系列举措加强党在整个学校工作中的领导作用。

  他十分重视教职工队伍的建设,一大批知名教授陆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又红又专”的学术带头人。在他的积极筹划和推动下,清华创办核能与核技术、电子计算机、工程力学等高新技术专业,推动原子能反应堆电子感应加速器等研究,不仅为发展中国国防和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改革开放后,清华大学在能源信息等学科领域的迅速崛起,做了前瞻性布局。

蒋南翔(左3)、刘仙洲(左4)、刘冰(左2)、陈士骅(右3)、李寿慈(右2)、张维(右1)等观看建筑系师生设计的国家大剧院方案。

  蒋南翔先后担任教育部副部长,高教部部长,负责组织起草高校60条,历任天津市委书记,国家科委常务副主任,教育部部长,中央党校第一副校长,他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形成了丰富的教育思想,是政治家办教育的典范,将永远被一代代清华人所铭记。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