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武汉大学学子探访宝成铁路沿线工业文化
2025-08-01 16:25:00
中国教育在线
作者:

躬行实践承宝成魂 情系慢车普惠民心

——“铁龙腾电贯秦蜀,宝成惠民贯通途”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赴宝成铁路实践队暑期大思政实践纪实

  【导语】7月18日至26日,武汉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铁龙腾电贯秦蜀,宝成惠民贯通途——宝成铁路实践队”12名师生沿宝成铁路北段开展“大思政”社会实践,在宝鸡、广元等地通过工业遗址调研、列车志愿服务、田间劳动体验等形式,溯源华夏文化、解码工业传承、体悟劳动精神。

  一、溯源华夏文化 解码工业传承

  7月18日,实践队抵达了素有“火车运来的城市”之称的宝鸡。首站探访了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这片珍贵的工业遗产,是抗战烽火中民族工业血脉西迁的见证。队员们走进依山开凿、规模宏大的窑洞工厂,24孔窑洞在山腹中蜿蜒相连,宛如地下迷宫。讲解员介绍,为躲避日军轰炸,工厂从武汉等地西迁至此,工人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于山洞内坚持生产,支援前线。触摸着冰凉的织布机部件和斑驳的工件,队员们深切感受到了那段“工业西迁”岁月所蕴含的不屈精神与民族大义。

  实践队随后走进宝鸡机车检修厂——这座与宝成铁路同呼吸、共成长的铁路心脏。在厂史馆,泛黄的老照片、磨损的工具、老式手摇电话机等实物史料,生动再现了当年建设者们“战天斗地”的豪情:他们在秦岭的崇山峻岭中开山凿洞,克服复杂地质条件和物资匮乏的困难,并积极寻求技术突破,最终建成了这条电气化铁路先驱。中国第一代女电力机车司机等铁路人的奋斗故事,更让队员们动容。在厂区,队员们还登上了一辆退役的电力机车,亲手触摸老式控制台,于浓厚的年代感中感受铁路工业跳动的历史脉搏。

  沿着宝成铁路南下,7月24日实践队抵达蜀道重镇广元。队员们专程探访了嘉陵江畔的千佛崖石窟。当火车驶过此处,乘客便能望见崖壁上密布的佛龛造像。实地到访,其恢弘气势更令人震撼。这座始建于北魏、兴盛于唐代的石窟艺术宝库,现存窟龛千余个,造像7000余尊。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沿着古老的栈道拾级而上,近距离欣赏着不同时代的精美石刻艺术,从北魏的刚健雄浑到唐代的丰腴华美,感受着跨越千年的文化积淀与信仰力量。千佛崖作为古蜀道上的璀璨明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队员们对蜀道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队员们于窑洞工厂内部参观。朱函墨 供图

  二、花椒树间劳动课 嘉陵江旁闻民生

  7月20日中午,实践队按计划在凤县站下车。素有“中国花椒之乡”美誉的凤县,其核心产业“大红袍”花椒(凤椒)种植面积达7.3万亩,年产值超6亿元,是当地乡村振兴的“绿色银行”。正值花椒采摘的旺季,无论是列车还是凤县及附近的车站都充斥着花椒的香气。队员们顶着烈日,在当地农户带领下深入双石铺镇的山间花椒田。“摘花椒要‘快、准、狠’!”农户现场示范:左手压枝避刺,右手稳准掐断果穗。起初,队员们畏手畏脚,不时被尖刺扎得生疼,或误将枝叶混入筐中。在乡亲们手把手的耐心指导下,大家逐渐掌握了技巧。汗水浸透了衣衫,指尖沾染了椒香,队员们真切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 的含义,也深刻理解了特色产业对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作用。

  7月21日下午,列车停靠阳平关站(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这个地处秦巴山区与汉中盆地过渡地带的古镇,以出产优质中药材和茶叶闻名。队员们跟随经常乘坐这趟列车往返卖菜的当地农民成师傅,前往其家中拜访。在成师傅的田间地头,队员们实地察看了农作物的生长状况,聆听他讲述利用6063/4次列车将自家农产品运往略阳等集市销售的经历。队员们行走在田垄间,直观感受着这片温和湿润、土壤肥沃的土地孕育的希望,也体会着山区农民日常劳作的辛劳与依靠铁路连接市场的便利。


队员在体验采摘花椒


实践队与成师傅(中间佩戴黄色帽子)在其家门口的合影。朱函墨 供图

  三、穿梭秦岭的慢火车 跨越陕甘川三省的质朴情

  6063/6064次列车是运行在宝成铁路上的"秦岭小慢车",自1958年开行以来,已服务沿线群众60余年。这趟全程350公里、票价最低4元的公益性列车,设有3号"通学车厢"(配备书桌、图书角)和4号"惠农车厢"(允许携带农副产品及家禽),被乡亲们亲切称为"铁公交",每年运送学生超1000人次,帮助农户运输农产品上千斤,是名副其实的"惠民线""致富车"。

  助学车厢:流动的“知识驿站”

  走进3号车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贴满彩色便利贴的心愿墙——“我想考上文理学院”“希望以后可以当一名老师”……这些稚嫩的笔迹来自沿途村庄的孩子们。心愿墙的旁边设置了简易书架,摆放着捐赠的书籍,从童话故事到科普读物,供乘客随手取阅。实践队员也向书架上捐了一些书,包含教辅资料和儿童读物。

  在助学车厢里,实践队员们化身为“贴心守护者”。车厢内,孩子们活泼好动,家长们忙于照顾,队员们主动协助家长看管小孩子,耐心安抚他们的情绪,让家长们得以安心。他们还整理书架,将捐赠的书籍分类摆放整齐,方便乘客取阅。在整理过程中,队员们与孩子们分享读书的乐趣,鼓励他们追逐梦想,车厢内充满了温馨与希望。

  惠农车厢:载着烟火气的“民生专列”

  4号车厢里,竹筐、小推车和被农民伯伯拴着的小猪构成了独特的风景。这是专为农民设置的“惠农车厢”,允许携带活禽和农产品,以方便乡亲们赶集。列车上,实践队员积极地与乘客乡亲们展开交流与对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情民生。“凤县这两天花椒好,人家摘得快的一天就能摘七八十斤!”“我家儿子去江苏打工了,我和奶奶带着这个小的,马上上小学了......”队员们与村民聊天,询问农事收成,聆听乡亲们的故事,感受着乡村生活的酸甜苦辣。

  随车义诊:乡亲们的“体检基站”

  自2024年9月11日起,每月的11日、12日、13日、21日、22日,6063/6064次列车上都会开展义诊活动。实践队特意在21号乘坐宝鸡开往广元方向的列车,在医生空闲时进行了简单的访谈,了解到义诊一般由一位内科医生与一位外科医生携手,共同组成老百姓最信赖的健康顾问,为沿途的百姓提供贴心的健康咨询服务。无论是因长期劳作而引发的腰酸背痛,还是因气温骤变而导致的头昏脑热,医生们都能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给出专业的诊断与建议,为百姓的健康保驾护航。

  7月25日早晨8:10,6064次绿皮火车缓缓驶出广元站。实践队的队员们随即开始了一天的志愿活动。每当列车停靠小站,他们迅速迎向车门,主动接下返乡老人沉重的背篓,细心引导带小孩的乘客寻找座位;面对好奇好动的孩童,队员们耐心陪伴安抚,让辛苦带娃的家长得以片刻喘息;卫生清洁同样一丝不苟,实践队员们手持扫帚清理过道,用自带的工具仔细擦拭车窗与桌面,将散落书籍整齐归位于车厢书架。点滴服务汇聚成流淌在车厢里的暖流,乘客们舒展的笑脸和由衷的“谢谢”,成为对实践队青春奉献的最好回响。

  除了列车上的各项活动,出发前同学们还自发制作了一份宣传三折页,介绍了宝成铁路的发展历程、中国现行火车类别等与铁路息息相关的知识。在经过铁路工作人员审核后,队员们在列车上分发,获得了乘客们的好评。


实践队员向乘客分发制作的三折页。杜怡凝 供图

  【结语】

  此次宝成铁路沿线的深度实践研学,为武大电气学子带来了历史、工业与民生的三重滋养。他们既在青铜故里和千佛崖下触摸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根脉,在窑洞工厂和铁路机车的轰鸣中体悟了“不畏艰险、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的工业精神,更在6063/4次“慢火车”的穿行中、在凤县的花椒田和阳平关的菜地里,将双脚扎进泥土,深刻理解了铁路对山区发展的血脉联系和民生价值。

  实践队员刘浩伟表示:“这次实践不仅让我对电气专业在铁路中的应用有了直观认识,更让我亲身感受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深刻内涵。心愿墙上有一张便笺是这样写的:

  ‘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去看更大的世界。——在6063次列车上长大的小孩’

  或许,这就是这些绿皮火车依然存在和开行的意义。”(通讯员 吴昕怡 雷卓威)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