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交媒体与短视频的浪潮中,“内卷”一词以雷霆万钧之势席卷了当代青年的话语场。从绩点争夺到实习竞争,从考证大战到保研厮杀,“内卷”仿佛成了高悬在大学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有人疲于奔命,有人迷茫无措,有人甚至选择“躺平”。但实际上,“内卷”并非无解的死局,当代青年大学生更应在这场浪潮中寻找突围之道,实现自我价值的新生。
一、拨开迷雾:认识“内卷”的本质与根源
“内卷”原是一个学术名词,用于描述社会文化模式发展过程中的停滞现象,如今却成为形容过度竞争、非理性内耗的代名词。在大学校园里,“内卷”的表现形式多样:为了提高绩点,图书馆凌晨的灯光长明;为了增加简历厚度,各类证书考试成了必争之地;为了获得实习机会,学生们在求职平台上疯狂投递简历。
这种现象的背后,有着复杂的社会根源。一方面,高等教育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数量激增,就业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学历贬值”的焦虑迫使学生们不断“加码”,试图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另一方面,社会评价体系的单一化,将成功简单等同于高学历、好工作、高收入,这种观念传导到校园,使得学生们陷入盲目跟风的怪圈。此外,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让“内卷”的焦虑被无限放大,看到他人的“优秀”,很容易产生自我怀疑与不安,进而加入“内卷”大军。
二、直面困境:“内卷”对大学生的影响
“内卷”带来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在学业方面,过度追求成绩和证书,可能导致学生忽视知识的深度理解与能力的真正提升。一些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考完就忘,知识体系零散,缺乏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在心理层面,长期处于高强度的竞争压力下,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滋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不少学生陷入“内卷”的漩涡后,感到身心俱疲,对学习和生活失去热情,甚至产生自我否定。
同时,“内卷”还可能扭曲大学生的价值观。当竞争成为唯一目标,合作、互助等美好品质被逐渐淡化,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疏离和功利。更严重的是,“内卷”容易让学生陷入短视的思维,只关注眼前的利益与成就,而忽视了长远的人生规划与个人成长的真正需求。
三、破局之道:寻找突围的方向与方法
面对“内卷”,大学生首先要打破思维的桎梏,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与价值观。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特长和发展方向,不应该被统一的标准所束缚。要学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而不是盲目跟风他人的选择。比如,有的同学热爱文学创作,就不必在科研竞赛上耗费过多精力;有的同学擅长实践操作,就可以在专业实习和创新创业中发挥优势。
在学业规划上,要注重质量而非数量。与其追求表面的绩点和证书数量,不如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可以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参与科研项目、学术讲座,拓宽学术视野;也可以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学习与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内耗。
此外,大学生还应跳出个人竞争的局限,注重合作与共享。在团队项目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实现共同进步。通过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学习共同体,分享资源和经验,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还能缓解竞争带来的压力。同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志愿服务等,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精神。
从更宏观的角度看,大学生还可以尝试通过创新和创造来开辟新的赛道。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行业和领域不断涌现,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新能源等。关注时代发展趋势,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勇于探索和尝试,有可能在新兴领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从而摆脱传统竞争的“内卷”困境。
四、向阳而生:在破“卷”中实现自我成长
打破“内卷”,不是选择“躺平”,而是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去面对生活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将逐渐学会独立思考、自我管理和自我激励,实现真正的成长。当我们不再被外界的标准和他人的目光所左右,而是专注于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时,就会发现生活中有更多值得追求的美好事物。
我们可以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遨游,探索未知的领域;可以在社团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追逐梦想;可以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这些经历不仅能丰富我们的人生,还能让我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加坚定和自信。
“内卷”或许是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阶段性现象,但它绝不能定义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未来。只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守内心的方向,积极寻找破局之道,就能在这场“内卷”的浪潮中突出重围,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让我们以无畏的勇气和坚定的信念,走出一条独特的成长之路,成为新时代有理想、有担当、有作为的青年,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雅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