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学院暑期“三下乡”宣讲团走进景迈山:青籽传薪火,茶山话团结
7月11日至14日,普洱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心圆·青籽说”理论宣讲团前往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惠民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先后走访调研普洱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芒景村、景迈村等地,通过理论宣讲、产业调研、社会服务等形式,探寻民族团结故事,解码景迈山生态智慧,见证民族团结与生态保护协同推进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焕发的蓬勃生机。

理论宣讲进村寨,民族团结入童心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其古茶林文化景观于2023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这片沃土滋养着傣族、布朗族、哈尼族、佤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他们如石榴籽般紧密相依,在千年茶树环绕中续写着“茶林共生、民族共荣”的和谐篇章,为新时代乡村振兴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鲜活样本。

实践团走入芒景和景迈村,将理论课堂搬到基层一线。在无法投影和采用PPT宣讲等教学条件限制情况下,成员们创新形式,化身故事讲述者,为高年级学生生动讲述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回溯历史盟约;为低年级学生精心设计寓教于乐的民族团结主题活动,通过画笔描绘心中“中华民族一家亲”和“景迈村的家园”的美好图景,并辅以互动问答、颁奖鼓励和作业辅导,将“团结”的种子悄然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


此次在芒景村的宣讲,让实践团真切感受到:把理论变成孩子们听得懂的故事、画得出的画面,团结的种子便会自然扎根。
产业调研察实情,团结富民探路径
景迈山是一座承载着多民族共生智慧的秘境,傣、布朗等各族群众在此世代聚居,从古老的村寨布局到共同守护的自然生态,从节庆习俗的交融到生产生活的协作,处处彰显着民族团结的深厚底蕴。
实践团深入调研普洱澜沧古茶有限公司“民族团结+产业富民”的生动实践并参访景迈村创业孵化街。在普洱澜沧古茶有限公司,讲解员带领实践团成员们回溯企业从建立采茶标准、打造生态茶园到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荣誉的发展历程,近距离参观筛茶过程,了解到其通过覆盖三大茶区原料,与100家合作社合作,带动约4.5万茶农增收致富。

随后,实践团来到景迈村创业孵化街,通过与茶商们进行交谈,了解到他们主要通过合租摊位、合作社经营等线下方式拓展销路,很少进行直播等线上销售。于是团队成员教授茶商茶农直播技能、开展助旅直播推广,并深入茶园开展助农采摘实践活动,全方位助力茶产业发展。

此次调研让实践团深入了解了“民族团结+产业富民”是多民族共同奋斗、茶农稳定增收的密码。从助农采摘到直播助农,实践团触摸到了团结暖意,见证了民族兴产业兴的力量。
文化寻根悟初心,实践调研助振兴
作为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核心载体,景迈山完整保存着布朗族“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千年智慧。当地在党的政策指引下,通过建立非遗动态保护体系,将传统制茶技艺、民族节庆等文化瑰宝纳入系统保护框架,探索出“活态传承+产业振兴”的创新路径。

实践团先后走访了芒景村与景迈村,满怀期待地开启基层调研与文化探访之旅。在芒景村,实践团走进云南省级非遗项目“普洱祭茶祖习俗”传承人苏国文老师精心打造的布朗文化园,怀着崇敬之心向他详细了解了景迈山申遗成功的历程、“经济+文化”融合发展的路径及教育现状等。听着苏国文老师的讲述,团队成员内心深受触动,对乡村发展的精神内核有了更深刻地感知。接着,实践团探访芒景村村干部三达、南海剑和景迈村景迈小学校长岩温保、返乡创业青年魏启芳,在与他们交流中,团队成员对景迈山经济产业发展脉络及乡村振兴实效的认识愈发清晰,同时也触摸到了基层治理的温度与智慧。
生态溯源明敬畏,宣讲实践传薪火
景迈山是一座沉淀着千年生态智慧与民族和谐密码的宝山,无不印证着“生态兴则文明兴”的深刻内涵。实践团先后走访了大平掌古茶林、翁基古寨、蜂王树所在地,实地领略生态奇观与民族智慧交融的独特韵味。实践团在大平掌古茶林,翁基古寨、蜂王树看到了“茶在林中、村在茶中、人茶共生”的景象,真切感受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接着,实践团随即在此录制团课宣讲视频,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共生智慧,号召大家延续这份千年的生态智慧。

从古茶林到古寨,实践团用镜头架起传统与现代的桥梁。这场生态溯源之旅,不仅是对“天人合一”哲学的致敬,更是新时代青年践行“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当团课视频的镜头缓缓推远,景迈山千年生态智慧正通过青年宣讲者的传播,化作守护绿水青山的青春力量。

在景迈山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心圆・青籽说”理论宣讲团深入学习感悟当地的民族团结与生态智慧,以实际行动将青春汗水融入乡村振兴。这些经历触动了实践团的每一位成员,更加坚定了大家为民族团结、生态保护与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智慧与力量、共筑万物和谐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
来源:普洱学院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