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南林业大学的实验室灯光与西林社区的万家灯火交相辉映,当高校的专业智慧遇上基层的民生需求,会碰撞出怎样的精彩?在昆明市盘龙区青云街道西林社区,西南林业大学与西林社区的深度融合,正书写着一份校地协同的鲜活答卷。这里既是破解民生难题的“实践场”,更是青年学子扎根生长的“试验田”,从技术落地到梦想启航,校地携手浇灌出共建共享的丰硕果实。
科技破题,让老旧小区的池水“自己变清”
“以前这池水能把人熏跑,夏天窗户都得钉死;现在上大学的娃说,能让水自己‘变干净’!”白龙苑小区居民李阿姨指着楼下的景观池,语气里满是期待。这个建成20余年的老旧小区,因封闭水体生态退化成了“老大难”,而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园艺学院韧境生态团队的到来,让难题有了新解。
面对水体黑臭、鱼虾绝迹的困境,通过西林社区的牵线,学生团队在指导教师带领下,带着自主研发的“三低一长”技术体系(低造价、低运维、低干扰、长效能)走进社区。在“白龙苑小区景观水体修复”方案论证会上,学生团队用“拉家常”的方式拆解技术:“就像给池塘搭个‘生态小宇宙’,水草扎根能抓脏东西,虫子吃藻、鱼吃虫子,细菌再分解废料,让水自己会‘洗澡’。”这套基于生态工学原理的“虫——草——鱼——菌”四维协同净化系统,核心是激活水体自我修复能力,从根源上改善水质。
“听得懂、用得上、能坚持!”居民代表的三连赞,道出了方案的贴心——不仅技术路径清晰,更考虑到社区的实际承载力。物业负责人尤其认可“后期运维零技术门槛”:“以前请人治理,花了钱还管不长,现在学生教我们看水质、捞杂物,普通志愿者都能上手。”论证会还敲定了“四方联动”机制:学生团队负责施工和为期一年的月度水质监测,社区组织居民志愿者定期清理水生植物,物业承担每日巡查,居民则当起“水体观察员”,发现漂浮物或水质变化随时反馈。一场公益治水,就这样成了激活社区自治的“钥匙”,让“共建家园”从口号变成了每天的行动。
从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到池塘边的卷尺测量;从论文里的专业术语,到居民耳边的通俗解释,韧境生态团队的蜕变,正是高校科研“接地气”的生动注脚。这场校地协作不仅让技术走出了实验室,更让“知识服务社会”的理念,在居民的心坎里扎了根。
青春筑巢,让基层土壤长出“创业新芽”
如果说治水项目是校地合作破解民生难题的“急先锋”,那么西林社区精心培育的青年创业生态,则展现了这种合作更深层的赋能——让基层不仅成为服务群众的“前线”,更成为年轻人圆梦的“沃土”。
这个管辖面积仅2平方公里的社区,75%居民是18至40岁的青年,作为共青团中央首批“社区青春行动”试点,已孵化出14家青年创业企业,“青创西林”基地成了远近闻名的“梦想孵化器”。
党建领航,搭起成长“脚手架”
“不仅要让青年来得了,更要留得住、长得好。”西林社区党委的思路清晰而坚定。依托党委兼职委员制度,社区以“党建带团建”联动16家辖区单位组建团建联盟,吸纳110余名青年骨干参与议事决策,构建起“社区党委+兼职委员+青年人才库”的三级联动体系。通过“智慧团建”平台与西南林业大学等高校对接,3000余名青年主动向社区报到,社区工作人员中35岁以下青年占比达72%。更暖心的是,社区把优秀青年“扶上马再送一程”——推荐进入“两委”、发展成党员,让年轻人在基层治理中找到归属感,实现“成长与社区共进步”。
全周期护航,打造创业“生态圈”
1600平方米的青年创新创业孵化中心里,共享办公区的键盘声此起彼伏,路演厅里正进行着非遗手作项目的展示,几个“00后”围在微创空间讨论文创设计...这里不仅免房租、免设备费,更有“社区+合伙人+基金”模式牵线搭桥:对接投资人解决融资难题,邀请技术专家指导产品迭代,也请来成功创业者分享经验。“从注册公司到产品上线,社区像‘保姆’一样全程跟着,连我没想到的政策补贴都帮着申请了。”鸡枞传媒创始人小杨说,这家专注高校广告服务的企业,正是在这样的支持下从3人团队发展到20人规模。
精准对接,结出融合“致富果”
社区组建的“人才服务小分队”,手里总攥着两张清单:一张是高校的科研成果,一张是企业的需求缺口。通过“党群人才服务清单”,小分队精准匹配资源,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如今,“青创西林”基地的14家企业各有亮点:云享荟依托“1+3+N”网格化体系,联动高校、社区、商户打造的青年空间,成了昆明城市更新的样板;专注林业科技转化的绿芽工作室,已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开发出3款园艺产品。8月15日,社区组织的“大学生电商实践日”活动上,20余名实习生走进企业学习运营,让“校地共育”的链条延伸到了就业最前端。
从白龙苑小区清澈的池水,到青年创业者眼中的光,西南林业大学与西林社区的故事,道出了校地合作的真谛:高校的智慧,能为社区治理注入科技动能;基层的土壤,可让青春梦想结出实践硕果。正如西林社区所说:“青年从不缺才华,缺的是能扎根的土壤;社区从不缺需求,缺的是能破题的智慧。校地手拉手,就是给梦想搭舞台。”
当更多高校资源下沉社区,更多青年力量扎根基层,这座校地合作的“造梦工厂”,必将孕育出更多民生幸福的果实,在共建共享的画卷上,续写更动人的篇章。
作者:柏顺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