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高校党建工作的路径思考
高校党建作为新时代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等教育发挥教育强国建设龙头作用的重要保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教育数字化”。随着全国“智慧党建”不断推动,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已成为引领高校党建工作的关键性革新力量。鉴于此,促进理念、技术、制度和能力的全面提档升级,从而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数据集成性、智能交互性、智慧引领性等优势,树立数字思维、实现技术融合、找准工作难点,进而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统筹力、引领力和创新力,对于促进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助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
高校要精准把握数字技术赋能党建工作的方向与空间,运用数字技术提供智能化、全过程支撑,创建数字化智慧党建工作新范式,从而实现政治统领、思想铸魂、组织保障、技术赋能、创新驱动,促进高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要以系统思维构建“价值引领为魂、技术应用为器、制度创新为纲、能力提升为本”的四维赋能体系,推动数字技术与高校党建从“物理叠加”迈向“化学融合”。
一、理念革新,构建“政治引领+技术赋能”双轨道驱动机制
确立“技术姓党”的根本导向。在党建数字化建设中嵌入“政治校验”环节,成立由党委领导、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信息技术专家组成的“数字党建伦理委员会”,对平台功能设计、内容生成、算法规则进行前置审核。在开发“AI党课生成系统”时,明确要求生成内容必须经过政治正确性检测,禁止出现历史虚无主义、娱乐化解读等倾向,确保技术应用始终服务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
打造“场景化+专业化”的内容生态。针对不同学科专业设计差异化的数字党建内容,医学院校开发“抗疫精神数字纪念馆”,将援鄂医疗队党员的抗疫日志、诊疗方案转化为互动课件;工科院校建设“科技报国党员先锋库”,收录钱学森、黄大年等科学家党员的科研攻关故事;师范院校构建“师德养成虚拟实训平台”,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乡村支教场景中的党员教师抉择,以“专业场景+党建元素”的深度融合,促使红色教育从“通用化灌输”转为“沉浸式共鸣”。
优化“价值引领+数据驱动”的评估体系。建立“三维度评估模型”:在技术维度,考核数据采集的完整性、平台使用的活跃度;在党建维度,纳入政治理论学习深度、组织生活质量等质性指标;在育人维度,追踪党员模范作用发挥、
师生价值认同,实现从“唯平台建设”转向“重实际成效”,提升党员在服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等领域的贡献率。总之,要着力打造“政治决定方向、技术拓展边界,政治规范技术、技术反哺政治”的良性互动生态,通过理念革新和场景落地促进党的领导制度优势与数字技术生产力的深度融合。
二、技术深耕,打造“智能融合+场景创新”多功能赋能平台
要聚焦数字技术高效安全优势,建设高校党建共享式数据分析大平台。一方面,构建“全周期贯通”的数字党建中枢。整合“党务管理、思想教育、服务赋能”三大核心模块,打造“一库三平台”架构。一是建立党建基础数据库,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党员数字身份档案,涵盖入党志愿书、培训记录、奖惩情况等数据,实现一人一链、全程可溯,并将党员发展流程从多个线下环节压缩成少个线上节点,提升工作效率。二是建立智能决策平台。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党组织健康度模型”,通过分析“三会一课”参与率、党员发展质量、舆情反馈等指标,自动生成组织建设“体检报告”,为党组织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三是建立沉浸式教育平台。开发“元宇宙党建体验馆”,运用数字孪生技术还原中共一大会址、遵义会议旧址等场景,党员可通过VR设备“参与”历史事件决策,如在“长征决策模拟”中,需结合实时天气、兵力数据选择行军路线,使理论学习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四是建立互动服务平台。
一方面,开发“党员e服务”小程序,集成微心愿认领、学业导师匹配、科研攻坚组队等功能,运用智能匹配算法将党员特长与服务需求精准对接。另一方面,创新“游戏化+社交化”的参与机制。针对青年党员特点设计技术交互场景,打造“党建成就系统”,将理论学习、志愿服务、组织生活转化为“信仰值”“奉献值”“团结值”,解锁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优秀党员等虚拟头衔,配套实物奖励,激发参与动力。此外,打造“红色社交圈”,构建党员专属的知识分享社区,支持微党课录制、思想感悟打卡、理论难题悬赏等功能,形成同辈互助的学习生态。同时,打造“时空穿越党课”,利用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生成“与历史人物对话”场景,党员可通过语音交互向虚拟的李大钊、焦裕禄提问,AI基于历史资料和党的理论进行应答,使抽象理论转化为具象化的思想交流。
三、制度创新,完善“规则适配+风险防控”全方位保障体系
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因此要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保障,着力健全高校数字党建的法律法规。一是推进数字党建的制度化建构。积极推动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相关法规及数字文化发展相关政策中增加“技术应用规范”专章,明确规范线上组织生活的基本原则、数据共享的安全边界、技术应用的政治红线,据此规范“云端党支部”管理,规定线上会议必须开启摄像头签到、全程录屏存档,提升组织生活合规率等;建立《党建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办法》,将党员信息分为核心数据、重要数据、一般数据,实施差异化加密存储和访问控制,有效保护党员信息安全和隐私安全。
二是创新“数字党建”考核评价机制。构建“过程性数据+成效性指标+成长性分析”的综合考核体系,过程性数据聚焦技术应用规范性,成效性指标关注党建主业提升度,成长性分析通过大数据建模,评估数字技术对党组织凝聚力、党员先锋作用的长期影响,推动考核从“结果导向”向“发展导向”转型。三是建立全链条风险防控机制。技术层面,部署“党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实时监测平台漏洞、异常访问、数据异常流动;内容层面,开发“红色内容智能审核引擎”,运用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识别历史虚无主义、错误价值观等倾向,同时建立“人工复核+专家会审”的双重校验机制,确保发布内容符合正确的政治导向;伦理层面,成立数字党建伦理委员会,定期评估算法公平性、技术应用适恰性,制定《高校党建人工智能应用伦理准则》,明确技术应用不得异化党建本质的底线要求。
四、能力升级,培育“分层培养+跨界融合”专业化人才矩阵
要着力提高党建工作队伍的专业能力和大数据评价素养,打造复合型的高校党建数字化工作队伍。首先,打造“双精通”的党务干部队伍。实施数字党建先锋培养计划,以“理论学习+技术实训+项目实战”三维培养体系,提升党务干部技术理解能力与党建转化能力。如开展党建大数据分析师认证培训,学员需完成“运用机器学习预测党员发展质量”实战项目,结业后可独立设计党建数据分析模型;建立“新老结对”帮扶机制,安排年轻辅导员向资深党支部书记学习党建规律,同时由年轻党员一对一指导老教师使用智能设备,缩小代际数字鸿沟,提升老党员的平台操作合格率。其次,培育“技术+党建”复合型学生骨干。在计算机、大数据等专业开设数字党建创新实验班,设置区块链与党务管理、AI与思想政治教育等交叉课程,培养既懂技术开发又具政治素养的“红色工程师”;设立数字党建创客空间,支持学生团队申报“基于元宇宙的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系统”“区块链党费管理平台”等科创项目,纳入“互联网+”“挑战杯”等赛事评审体系,激发创新活力。最后,构建“校-企-政”协同育人共同体。与科技企业共建“数字党建联合实验室”,共享前沿技术成果,共同研发符合高校党建需求的应用场景,合作开发“党建舆情分析系统”,精准识别师生思想动态,为针对性开展思政工作提供依据;邀请地方党委组织部门参与数字党建标准制定,将党建创新经验转化为技术需求,推动“实践创新—技术研发—制度固化”的良性循环。
作者:史强 (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邱润(系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委员、讲师)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