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筑桥 文化聚力——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的育人实践
在云南普洱这片多民族共生共荣的土地上,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如纽带般串联起专业特色、民族文化与红色基因。自建成以来,这座集科学性、思想性、资料性、教育性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始终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以打造“一碑一塔一基地、一石一馆一示范”的“六个一”工作模式为抓手,将各学院专业优势转化为思政教育动能,让“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理念在师生心中落地生根。

专业技艺赋魂 民族元素绽新颜
教育馆的每一处展品,都藏着普洱学院专业与民族文化深度融合的巧思。经济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立足自身特色,用精湛技艺为民族文化注入新活力,打造出兼具艺术价值与教育意义的“思政展品”。
经济管理学院烹饪与营养教育专业,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弘扬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仅教授食品科学与工程基础理论、烹饪工艺,更注重传统技艺的传承与创新。其中,面塑是教学内容之一,其以面粉、糯米粉、甘油等为原料,经揉、搓、压、捏及竹刀点、切、刻、划,便能快速塑造出花、鸟、人物等栩栩如生的形象。这种技艺颜色丰富、造型优美,且体积小、成本低,便于传播。依托这一优势,专业师生巧妙融入民族元素,创作了一系列“民族小面人”:从哈尼族的特色头饰到傣族的筒裙纹样,从彝族的节日盛装到拉祜族的生活场景,每一件作品都精准还原民族特色,让观众在感受面塑艺术魅力的同时,直观触摸各民族的文化肌理。

艺术学院美术学专业则以“服务云南边疆基础教育,培养人艺双修的应用型美术骨干教师”为方向,其绝版木刻特色课程更是将专业教学与民族文化、思政教育紧密相连。绝版木刻创作极具特殊性:所有色版集中于一块版,采用边刻边印、逐版递减的方式完成,作品成型即原版被毁,从选材、构思到雕刻、印刷,每一步都需精心策划、精准执行,既是对技艺的考验,更是对专注力与心态的锤炼。在教育馆中,该专业师生用绝版木刻技艺交出了动人答卷:一幅长12米、高2.7米的作品,以习近平总书记给普洱民族团结誓词碑盟誓代表后代的回信为核心,融入誓词碑、茶马古道、景迈山古茶林及世居民族生活场景,生动展现普洱各族群众团结奋斗、互帮互助的画面;另有民族头饰绝版木刻作品,将各民族头饰的精美纹样与文化寓意细致刻画,让绝版木刻成为传递民族情谊、讲述团结故事的独特载体。

红色旗帜领航 爱国情怀入血脉
2025年9月1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门地区管理委员会向普洱学院赠送一面特殊的国旗——这是2023年12月19日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编号为2023—0353 号国旗。作为国家的象征,每面在天安门广场升挂过的国旗均有唯一编号,降旗后会被平整叠放入朱红香樟木旗盒,标注日期与编号后,由天安门地区管委会统一收藏管理,其珍贵性不言而喻。如今,这面国旗静静陈列在教育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展区的玻璃展柜中,上方是金色呈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乐谱与歌词,一旗一曲相映,尽显庄严与神圣。学校以这面国旗为核心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师生在凝视国旗的过程中,回溯其在天安门广场飘扬的荣光,激发爱国荣耀感与强国使命感,让红色基因在代代传承中融入血脉。
从经济管理学院的“民族小面人”到艺术学院的绝版木刻作品,从天安门国旗的红色指引到“普洱历史篇”“文化文物展区”的民族记忆呈现,普洱学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馆始终以“固本和谐 创新致远”的校训为引领,践行“一生一世跟党走”的承诺。在这里,师生可通过互动电子设备查阅普洱各民族历史文化,在环绕式电子屏上重温民族团结活动瞬间,从学校历史沿革墙中读懂与边疆民族地区同呼吸、共命运的奋斗历程。未来,这座教育馆将继续发挥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的重要作用,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专业赋能与文化浸润中愈发绚烂,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边疆篇章凝聚力量。
来源:普洱学院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