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研团队突破山葵育种瓶颈 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锦葵农业”团队获国赛银奖
近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锦葵农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凭借自主培育的优质山葵新品种“锦葵一号”,成功打破日本优质山葵种源长期封锁,实现山葵国产化突破,并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5)中荣获国家级银奖。

从丽江山间走出的创业实践
“这颗小小的种子,就是农业的‘芯片’,里面编写着整个行业的未来。”团队负责人、云南经济管理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和云霞这样形容自己的科研初心。
和云霞的家乡——丽江市九河乡金普村,地处高山冷凉地带,清泉潺潺,气候湿润,是山葵理想的生长环境。她的父亲经过二十余年的种植积累了许多种植经验,但由于我国长期缺乏自主种源,山葵种苗长期依赖日本进口。2021年日本实施《新种苗法》,对外出口优质山葵种苗受限,国内种植户面临严重的种质退化与产量下滑。

高考结束后,和云霞一边协助父亲打理基地,一边思考产业突破之路。进入云南经济管理学院后,在校长助理、创新创业学院院长焦艳军指导下,她萌发出“投身探索山葵产业,培育优质山葵种苗”的念头,并成立“锦葵农业”团队,正式开启科研创业之路。

调研千里 打开科研攻关之门
团队先后深入云、贵、川三地山葵核心种植区,实地走访60余个种植基地,拜访30余位行业专家与一线种植户,系统调研产业布局、种植技术及市场发展现状。随着调研的深入,她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家基地遇到的困难,其实是整个中国山葵产业的缩影。

在学校创新创业学院牵线下,团队与科研院所合作启动品种选育攻关,深入横断山脉等10余个野生山葵分布区采集种质资源,开展人工驯化、杂交潜力测试及核心性状筛选。
这段跨越高山与实验室的探索,不仅让团队积累了第一手科研数据,也为后续“锦葵一号”的成功培育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在四川农业大学赖云松教授及云南高山研究所专家指导下,团队历经三年努力,培育出新品种“锦葵一号”。

该品种经云南省重点实验室脱毒快繁,形成“三步脱毒快繁体系”,单株繁殖系数和抗病性均显著提升。与传统品种相比,“锦葵一号”生长周期由三年缩短至18个月,亩产提升48%,异硫氰酸酯含量提高26%,综合经济收益提升超过一倍。

科研赋能 推动标准化种植
为解决山葵连作障碍,团队系统收集丽江地区连续种植2年、3年的土壤样品,分析病原菌群结构,科研成果《连作障碍下土壤环境因子变化对山葵品质退化的影响机制》已被国际期刊《前沿科学》收录。

在西南林业大学王超教授指导下,团队以生物改良基为载体,精准配比功能菌群,改善土壤酸化问题。实验数据显示,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75%,抑菌率超过80%,试验基地土壤pH值恢复至6.5,病原菌群下降68%,实现山葵连作。
同时,团队建立标准化种植体系,通过收集实验基地数据并建模,形成科学动态水肥比方案,实现灌溉与施肥精准管理,降低成本、提升效益。2024年,团队在九河乡建设科学示范种植基地,实施水肥一体化精准调控,发病率降低63%,成果获得丽江市农业农村局认可,并推广至九河乡、太安乡、鲁甸乡及石头乡的113户农户。

据悉,团队围绕杂交育种方法、土壤改良及标准化种植体系,已申请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及1项软件著作权。科技查新报告显示,其在关键性状筛选效率和杂交成功率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为“锦葵一号”品种权提供坚实保障,也标志我国在山葵精准育种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

青年力量 点亮农业创新
和云霞作为丽江青年创业代表,积极参与云南省青年创业协会活动,受邀为安宁监狱即将刑满释放人员讲解山葵种植模式,为其回归社会提供新的职业路径。在云南省2025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综合训练营中,她分享创业经验,激励青年关注乡村、投身实践。

此外,她还受邀参加第九届南博会,向国际市场展示高品质国产山葵,并与5家海外贸易公司达成初步合作。作为中国农业青年创新典范,她还参与“2025马中青年交流计划”,在国际舞台讲述中国青年科研创新故事。

和云霞表示:“我们将把山葵的种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希望这颗小小的种子,孕育出中国农业的春天,也激励更多青年回到家乡,用科技赋能乡村振兴。”
从课堂走向山间,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云南经济管理学院“锦葵农业”团队以科研创新破解产业难题,用青春和智慧推动中国山葵产业实现国产化。这不仅是一项创业成功,也是一堂生动的大思政实践课——让青年在实践中理解创新的力量、劳动的价值与家国担当。(完)
素材来源:云南经济管理学院
编辑:高丹阳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