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陈显婷 实习记者 应惠婷 通讯员 金凡懿)近日,浙江理工大学“赴乐清,寄爱心”暑期支教服务团来到乐清中雁村,寻访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蓝夹缬。
据介绍,蓝夹缬工艺属于夹染的一种,相比较扎染和印染,夹染技术在现代已不多见。家住乐清白石镇中雁村的陈松尧和陈献武师傅作为蓝夹缬世家第四代和第五代传人,至今仍然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蓝夹缬夹染工艺。
“一支竹竿,两把卷尺,三块定板,印出雕版印染活化石;一双巧手,两口老缸,三匹土布,染出兰花布上的昆曲。”陈献武师傅向同学们介绍,在古代,蓝夹缬的燃料多为矿物染料,而在现代则多为植物染料。要染一匹好的蓝夹缬,至少需要一天一夜,经过十多道繁琐的工艺才能完成,仅是染色环节就需要经过二十余次。
在陈师傅的指导下,支教服务团的成员们也参与到了制作蓝夹缬的染色过程中。白布被整齐地挂在一个可以升降的架子上,手动将架子拉下,布便会被浸到用板蓝根沤制的染料中。
每次染色后,由于染料在空气中被氧化,布的颜色一次比一次加深,从最初的翠绿、浅蓝,再到靛蓝。整个染色环节以珠计次,在架子上拴着一根绳子,上有10颗珠子,每染一次便将珠子从左往右拨一颗。“跟打算盘一样,特别好玩。”其中一位支教服务团的学生兴奋地说,“手工技艺者们非常聪明,因为染色的次数太多,用珠计次完全不会混淆。”
有着上千年历史的蓝夹缬工艺,堪称我国传统工艺活化石。在现代工业的洪流冲击之下,应当重拾传统工艺之魂,在传统文化中推陈出新,让更多后辈了解“一支竹竿,两把卷尺;一双巧手,两口老缸”的故事。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