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谈丹)在高校的学术研究领域,如何助力那些初涉科研的“科研小白”实现完美蜕变,推动党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学理化深入研究阐释,并将研究成果有效应用?同时,怎样才能让青年教师们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进程中展现担当,贡献力量?这些都是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
3月27日下午,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精心邀请了温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胡瑜教授,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思政类项目申报技巧与案例》的专题讲座。此次讲座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研究这一核心内容,采用“理论剖析+案例诊断”的沉浸式辅导模式,为青年教师们带来了一场知识盛宴,更像是一次“现场答疑、把脉开方”的精准指导。
“十六字箴言”,破解理论研究的核心秘诀
胡瑜教授以“选题—论证—细节—坚持”作为讲座的主线脉络,凭借自身多年在理论研究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高度提炼出“重在选题、优在论证、成在细节、贵在坚持”的十六字宝贵箴言。他向在场教师分享道,作为理论研究工作者,必须时刻紧跟党的创新理论思维的步伐,深入透彻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内容。
在选题方面,他深入解析了如何紧密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深度挖掘学科特色资源,从而打造出具有独特优势、“人无我有”的创新选题。
在论证环节,他着重强调了构建逻辑严密、学理扎实的论证框架的重要性。而在细节方面,他指出要通过规范文本的每一个细节,来充分传递严谨的科研态度。胡瑜教授还特别强调“选题忌大而空,论证怕散而乱”,这一精准的总结切中了理论研究的痛点,引发了在场教师们的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认真记录,深感受益匪浅。
“现场问诊”,精准解答理论研究困惑
本次讲座的一大创新亮点在于,胡瑜教授在完成理论讲解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位“科研医生”。他随机抽取了部分教师的项目申报书,进行“现场问诊”。胡瑜教授逐份仔细审阅申报书文本,从选题价值的评估、逻辑结构的分析,到格式规范的检查,进行了全方位、无死角的“精准把脉”,并针对每一份申报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修改建议。
他耐心地指导教师们:“要明确思政元素与专业研究的有机融合路径,警惕出现‘标签化’‘硬嫁接’的情况。” 同时,他还指出“文献综述切忌简单堆砌,综述并非是‘记流水账’,关键要突出争议点与空白点,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树立明确的目标”。胡瑜教授对不同教师的申报书都给予了细致入微的指导,让教师们豁然开朗。
一位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青年教师激动地表示:“以往参加的讲座大多只是单纯地‘听理论’,而这次专家直接‘动手改’,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申报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今天这场讲座对我来说收获巨大,真是太解渴了!”
“双向赋能”,全面激活理论研究动能
在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热烈非凡。思政课教师们聚焦于“如何有效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实现同步”这一重要问题,积极展开讨论;而理工科教师们则围绕“在跨学科申报中,如何精准把握思政元素的尺度”这一话题,各抒己见。
讲座当中,胡瑜教授结合当下的政策导向以及众多优秀案例,给出了专业且实用的建议。他指出“科研申报要善于从日常工作中发现真正的问题”,这一观点为老师们提升教研相长、理实贯通、史论结合以及学科交叉的能力,开拓了全新的思路。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晓莉对此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她表示,从传统的“满堂灌”式讲座模式转变为如今的“精准改”模式,这场讲座的意义不仅在于形式上的创新,更在于理念上的更新。科研能力的提升就如同治病,需要“靶向治疗”。通过这样的讲座形式,能够推动理论研究既紧密对接国家政策的“天线”,又贴近实际需求的“地气”。
“在这一问一答、一诊一改的过程中,教师们的获得感在不断增强,科研生态的活力也在悄然激发,为教师的个人成长以及学科的长远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陈晓莉说。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