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守护蓝天精灵 共筑生态未来 温州大学小型鸟类团队以行动书写生态答卷
2025-04-01 15:21: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占尘雪 通讯员 温大萱)在第43个国际爱鸟日来临之际,温州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一支年轻团队,用一场别开生面的鸟类科普活动,将“温州人精神”注入生态保护的脉络。学院动物标本馆展厅内,湿地与森林场景交相辉映,卷羽鹈鹕展翅的瞬间定格成永恒,黑天鹅与鸊鷉栖息于模拟湿地,鹭鸟啼鸣声从背景中流淌而出,仿佛将瓯越山水的灵动尽数搬进展馆。

  “温州沿海是卷羽鹈鹕全球仅存的百余只个体越冬的关键驿站,守护它们,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团队成员指着标本向孩子们介绍时,眼里闪烁着坚定的光。展厅另一侧,隐匿枝叶间的柳莺与画眉标本,引得参观者驻足探寻“只闻其声,不见其形”的林鸟智慧。而展厅C位的“雉类明星”黄腹角雉,羽色斑斓如锦绣,它不仅是国宝级物种,更是温州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名片。 这些标本不仅是科研的见证,更成为团队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通过联合温州市绿色公益协会,他们将科普课堂延伸至大罗山,用校园内的知识储备为户外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提供科学支撑。

  从科普启蒙到实地守护,这支平均年龄不到23岁的团队,用行动诠释了“坚守”二字。在乌岩岭的密林中,他们连续五年开展“凤凰拯救行动”,徒步里程超3000公里,编织出一张覆盖黄腹角雉栖息地的保护网。队员坦言:“每一次追踪记录,都让我们更深刻理解‘生态守护者’的使命。”与此同时,实验室里的团队成员们正从分子层面破解鸟类生存密码。团队凭借《环境胁迫下小型鸟类代谢可塑性的多尺度调控机制》研究,斩获校“挑战杯”金奖,为国际爱鸟日献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从实验室的机理探索到保护区的生命守护,团队不断创新科研方法,应对生态挑战。团队负责人徐铭茹回忆道:“高温天路边坠落的鸟,让我们意识到气候变化已逼至眼前。”不同于传统单一物种研究,他们创新性地将红头长尾山雀、日本鹌鹑等5类生态位迥异的鸟类纳入同一框架,凌晨三点记录代谢率、春节分析基因数据成为常态。首创的“三维胁迫模型”揭示了嘌呤循环在鸟类冷适应中的新机制,而“代谢表型弹性阈值”理论更为保护区规划提供了精准坐标。“这些成果正在转化为乌岩岭的保护实践。”指导老师表示。

  从标本馆的生态启蒙,到实验室的机理探索,再到保护区的生命守护,这支年轻团队构建起“科普-科研-保护”三位一体的鸟类保护体系,在 1825 个日夜的磨砺中,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温州人精神”深度融合,以实际行动践行着对生态的守护与担当。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深入山区开展保护行动,用脚步丈量大地,守护鸟类的栖息家园;在科研领域勇于创新,大胆探索鸟类生存的奥秘,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积极传播生态理念,让更多人了解鸟类保护的重要性,凝聚起全社会的保护合力。当黄腹角雉的啼鸣再度响彻山谷,当基因图谱为生态保护点亮明灯,这群新时代的温州青年,正以科技创新与赤子之心,守护着人类与鸟类共有的生命方舟,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