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浙江农林大学强化“三茶统筹”培养交叉复合型“现代茶人” 发挥优势赋能经典茶产业高水平传承和高质量发展
2025-04-15 17:27: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胜伟)眼下,正值茶叶采摘加工的关键时期。近日,在浙江农林大学的茗茶园里,该校茶学院的学生们正忙着采摘各个品种的茶叶,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加工成绿茶、红茶、乌龙茶,在实践中感受茶文化的魅力,努力成长为懂茶叶科技、通茶道哲思、精茶业经营、善茶传天下的现代茶人。

  茶,源于中国,盛于世界,是融通服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文化传承、“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独特载体,也承载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的重要时代使命。

  2006年,浙江农林大学成立了全国首个茶文化本科专业,历经20年不断探索实践,协同打造了茶学科交叉融合的现代茶人协同育人体系、茶文化国际传播的全球化育人矩阵和产教融合驱动的茶业人才供给范式,构建起“三茶统筹、融通中外、立体呈现”的交叉复合型“现代茶人”培养模式。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为新时代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和茶业高等教育指明了‘新茶经’。”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院长董杜斌表示,“我们认为,传统单一学科的培养模式已经难以满足茶产业转型升级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基于此,2021年5月,我们在全国率先成立了茶学与茶文化学院,聚焦三茶统筹的跨学科协同育人机制、全球视野的茶文化教学资源体系、现代茶人培养范式等关键点,全面推进交叉复合型“现代茶人”培养改革。这也是我们学院发挥教育科技人才优势,赋能历史经典产业高水平传承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根据构建茶学科交叉融合协同育人体系需要,浙江农林大学整合资源,构建了“品种选育—智造工艺—品牌传播”三维全链条课程体系,开发了“智慧茶园”等12门交叉课程模块,形成了《茶品牌数字化营销》等8门产教融合金课。同时,学校还联合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30家单位,构建了一批包括21家生态茶园在内的实践平台,年均实施产教协同项目50余项,形成“品种改良—智造升级—装备创新—品牌塑造—文化出海”全产业链“现代茶人”育人体系。

  与此同时,浙江农林大学还创建了汉语国际推广茶文化传播基地,并以诺维萨德大学孔子学院为核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12个华茶驿站和一批茶文化体验馆,积极搭建国际交流新场域。学校先后组织100多名师生赴法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开展茶文化国际“三巡”活动,向海外派出孔子学院学生志愿者17人、“国际茶文化三巡”交流团21个,有效提升学生的国际跨文化传播能力,同时,他们还开发了《国际茶艺师标准》等6项行业规范,培训国际茶艺师300余名,实现中国茶教育标准向国际输出。

  此外,浙江农林大学还组织15个省(区、市)44个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办了国家级茶非遗研培班;创编《中国茶谣》等3部大型茶文化主题舞台艺术作品;打造松阳县茶产业研究院、浙茶现代产业学院;学生主持9项国家级项目,攻破花茶窨制等多项企业卡脖子问题,获42项省级及以上奖项;建立多元立体的评价体系,形成“文化解码—艺术创作—教学转化—学术反哺”闭环育人机制。

  “目前,我们已建有一大批国家级、省级平台,创新茶产品23款,制定茶相关各层级标准5项,助力海外6个产茶国、国内9个产茶大省的茶产业转型升级。我们打造了《中国茶文化与茶健康》等国家级一流课程,获批国家社科基金、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5项,出版专著40余部。这些资源和平台,为‘现代茶人’培养奠定了基础。我们茶文化专业建设经验,已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茶文化人才培养示范案例。”浙江农林大学茶学院党总支书记张路说。

  近四年,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本科生先后成立了“中国茶谣馆”等12个大学生创新团队,在学科竞赛中荣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奖项33项,在权威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截至目前,该学院已经累计为社会培养2000多名“现代茶人”,就业率稳定在97%以上,平均升学率达48%。毕业生步入社会后,在智慧茶园、新茶饮研发、茶精深加工、茶非遗传承、茶文旅运营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