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教育学者佐藤学到访锦绣育才 感受中国课堂上“静悄悄的革命”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赵丽娜)昨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作为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意味着雨水增多,万物生长,也意味着春将尽,夏将至。
4月21日上午,一场时缓时急的春雨为杭州增添了几分诗意,也为杭州锦绣·育才中学附属学校(下简称“育才”)又一轮新的“生长”积蓄了力量。
原日本教育学会会长、日本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客座教授佐藤学昨天落地杭州,今天到访育才,考察之旅行程满满——从清晨7点多抵校、巡课、观摩数学焦点课,到面向800余名教师开展专题讲座,再到傍晚与管理层座谈,他马不停蹄地走进22个班级,巡课近40节,深度探寻“学习共同体”理念在中国课堂上的实践。

“育才给我的感觉特别棒,是特别优秀的学校。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学校内外学习空间的打造和文化的建设,特别是整个校长团队,让我看到了,他们对教育改革的推进有一定的思考和规划。”佐藤教授如是说。
“凹字形课桌”里的实验:
“鸡兔同笼”经典问题的思维碰撞
在402班,金鹏老师执教的数学焦点课,围绕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展开。
记者发现,这个教室里的课桌排列打破常规,排成了“凹字形”,并且分了小组,每个小组四个人。原来,这是为小组讨论创造的条件,也正是佐藤教授强调的“学习共同体”的具象体现。

课堂上,金老师通过画图法、列表法、假设法等方式,由浅入深递进式地引导孩子们个性化解题。
可是,有的孩子对画图法和列表法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这些方法虽然能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但要通过三次调整脚的数量才能最终算出,过程太麻烦了。“调整一次就能得出结果。”不少孩子争相举手,想要进一步验证自己的方法。
金老师也很喜欢看到这样的场景,他鼓励孩子们拿着自己的观点站上讲台,向全班做展示,“有的孩子用以前的知识解决现在的问题,过程中还有自己的思考,这是非常好的。”

据记者观察,这堂焦点课,很是“热闹”。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表达观点,有的提议用方程解,但有组员反对,认为这个知识还没学到,最好不用;还有的想到了2种甚至更多的解题方法,思维很是灵活。
这堂焦点课,又很“静悄悄”。记者随机加入一个小组后发现,大家的讨论过程“闹”中有“静”,因为想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其他组员形成交互,深入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我发现讨论过程中信息‘大爆炸’,我不光要思考自己的解题方法,还要理解其他组员的方法,学习效率很高。”有孩子说。
在孩子们热烈讨论的同时,佐藤教授拿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在教室走走停停,时而观察教师和孩子,若有所思;时而拿起笔,在纸上记录重点。当看到有孩子积极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时,他还会迅速拿起录像机,记录精彩瞬间。

为了引导孩子们多元思考,金老师在课堂上还展示了自己编写的代码小程序。当输入总头数和总脚数,迅速得出鸡兔数量时,课堂讨论氛围愈发热烈。有孩子兴奋地说这是C++程序,也有孩子提出质疑,“小程序太复杂了,整个写程序的过程很复杂,还容易出错。”
金老师顺势引导,无论是传统的画图列表,还是先进的代码程序,都离不开数学逻辑。“数学是万事万物的基础”。
育才的改革探索:
从理论学习到课堂实践
“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成为安静的思考者,我们必须创造一个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深入思考的环境。”佐藤教授强调“静悄悄”的课堂氛围,今天,他在育才真实地看到了。
育才集团总校长说,这里的“静”要辩证地看,“学生跟固定的知识之间是没有距离的,课堂内容有深度、有挑战才能激发深度思考,而后再进行讨论,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

作为著名教育家,佐藤教授的诸多观点对教育界的影响都是相当广泛的。
20世纪80年代,佐藤教授提出“学习共同体”概念,据介绍,这一理论是他从事教育学研究过程中,综合20世纪相关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以及通过各个角度研究日本及其他国家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逐渐生成并不断完善的。
数十年来,这位教育学者已在全球范围内听了1万多节课,始终致力于推进“学习共同体”改革。
对于育才系学校推进“学习共同体”改革,育才集团很坚定。他们表示,民办学校要做教育特种兵,促进“学习共同体”的改革。
育才小学的“凹字形”课桌排列、儿童哲学课等,都在遵循“学习共同体”的改革方向推进。未来,“凹字形”课桌排列会成为课堂的常态,其他育才系学校也会逐步跟进、深入。

在“学习共同体”改革中,除了校长、教师外,家长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股力量。用佐藤教授的话说,就是要注重推动家长和学校的合作,让家长成为推动改革的一份子。
从这个角度出发,育才也将有所行动。5月中旬,育才集团将推出概念课——育才在行动,邀请家长进课堂和孩子一起学习。家长走进课堂,不仅能重温知识点,观察和了解学生的上课状态,甚至可以重温上学时的状态。同时,这也能促进家校沟通,进一步助力“学习共同体”改革。
佐藤教授眼中的育才:
充满可能性的教育现场
在育才,佐藤教授从走进课堂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不间断地观察。
他认为,课堂是一个鲜活的教育现场,他要从教育现场的教师、学生身上,看到促进新的学习的可能性、阻碍学习的因素,看到每一个鲜活的学生个体是如何学习的。

“我在用我的身体感受课堂上的学习氛围,感受全方位的信息,具体在观察和感受什么,很难用语言去表达,能准确地说出来的,恐怕只有20%。”巡课间隙,佐藤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关注的并非教师教学方法的好坏,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及学生学习发生和受阻的关键。
当被问到“学习共同体”在中国的改革与推进话题时,佐藤教授表现出了强烈的信心。
“这次到访,我发现育才与公立学校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相信育才会孕育着非常多的可能性和潜力。”
佐藤教授表示,希望这能为省内其他学校的改革提供一些可参考的视角。

编后记——
佐藤教授曾多次来到杭州,从未留宿。而此次却破天荒地留宿两晚,足见他对此次到访的重视。
这种重视也得到了东道主的回应。这两天,郜校长苦练日语常用语,一遍遍听发音,希望能与佐藤教授进行更为深入交流,碰撞出更多火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佐藤教授所著的《学校改革学习共同体的构想与实践》一书,连日来也成了育才教师的“新宠”。全国总库存共680本书,都被育才“包了”,校长带头研读并做批注,“这本书我读了三遍,边读边做批注。我也提倡老师们去读,因为要先认同这个理论,才能更好地推进改革。”
这场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与融合,或将为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启示与思考。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