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鲁少辛)“爷爷,当年真的靠草根树皮就能打仗吗?”“红军叔叔为什么宁愿牺牲也不后退?”7月8日上午,德胜社区邻里中心里,30名德胜小学的“德乐少年”围着老红军抛出一连串带着稚气却无比认真的问题。这场“穿越时空,致敬英雄——争做闪闪发光的和平小卫士”主题活动,不仅是拱墅区关工委指导下的德胜小学“德韵杭城 暑阅同行”暑期阅读项目的启幕礼,更是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为孩子们上了一堂直抵心灵的“行走的思政课”。
老红军的“战场记忆”:让历史长出温度
80年前,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赢得了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这段历史不仅是课本上的文字,更是需要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当孩子们看到武汉保卫战中我军向敌人发射迫击炮的资料照片时,课堂上学习过的“敌后游击战”“正面战场抗战”等知识点瞬间变得鲜活——原来那些历史事件背后,是无数先烈用热血铸就的丰碑。
活动中,最让孩子们动容的是老红军战士的分享。这位亲历过战火的革命前辈,用朴实的语言还原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敌我力量悬殊的困境中,战士们如何靠信念支撑战斗;在缺衣少食的寒冬里,如何用草根树皮充饥却始终坚守阵地;在生死关头,如何用血肉之躯筑起保家卫国的长城……德乐少年们从最初的好奇,到渐渐屏住呼吸,再到眼眶湿润,深深感受到:比起课本上的叙述,亲历者的讲述更能直击心灵,让“英雄”二字在孩子们心中具象化、崇高化。
“爱国三问”响彻课堂:三代人共答赤子心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当王老师的“爱国三问”响起,课堂瞬间成了思想的磁场。
“我爱!因为西湖的水是甜的,大运河的船会讲故事!”一年级小朋友奶声奶气却无比坚定。四年级的小王看着老红军胸前的勋章:“我愿意像红军爷爷一样,国家需要就站出来!”六年级的小陈则看向窗外的德胜路:“我要先读懂这条街的历史,再好好学习建设她。”
更动人的是三代同堂的应答——有位头发花白的爷爷主动站起来,讲述自己年轻时参与社区建设的故事,“爱国就是把日子过好,把家乡守好”;年轻父母们则坦言,这场课让自己重新思考“如何给孩子做榜样”。从童声到白发,不同年代的回答汇聚成同一个答案:爱国,是藏在日常里的坚守,是刻在骨子里的赤诚。
红色基因浸润暑期:让书香飘向更远
作为暑期阅读项目的“第一课”,这场红色课堂不是终点。据德胜小学钱娟萍校长介绍,接下来孩子们将带着“爱国三问”走进书本与生活:读《京杭大运河上的孩子》时,探寻家乡与抗战的故事;在“图书漂流站”交换书籍时,附上自己想对英雄说的话。我们不想让红色教育停在一次感动里。家校社联动的意义正在于此,让历史从课堂延伸到街角巷弄,让爱国从情感中沉淀为行动。
走出邻里中心时,雨过天晴。一个孩子指着“铭记历史”的标语问:“爷爷,我们现在的努力,先烈们能看到吗?”爷爷摸摸他的头:“他们一直都在看呢。”
这场始于红色课堂的暑期阅读,早已超越了“读书”本身。当“爱国三问”的回声落在孩子们仰起的脸上,我们知道,80年前的英雄精神,正以最鲜活的方式,在新一代心中扎根生长。愿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红色基因的滋养下,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的新时代少年,让英雄精神在传承中熠熠生辉。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