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实践队:童谣声声润心田 三十余载守乡音
2025-07-10 14:3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戴晗冰)7月9日下午1点,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苍南)实践队在苍南县第三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会客室采访了钱库镇第二小学的音乐老师郑莉莉。

  在这场长达两个小时的访谈中,郑老师生动地向实践队队员们讲述了她与蛮话童谣的精彩故事,引领大家一同回到那段被童谣旋律浸润的美好时光。

  一首毕业歌,点燃创作火花

  因女儿小学毕业时学校的“春天送你一首诗”活动,郑莉莉老师将诗歌朗诵打造成了一个融诗意、音乐感与画面感于一体的节目。她巧妙抓住“春天、书香、亲子”三大主题,创设出画面唯美、贴近生活的舞台情境。

  在创作过程中,郑老师听了上百首歌曲,希望能从中汲取灵感,为节目带来更好的演出效果。最终,原创歌曲《春暖花开》成功斩获县一等奖,点燃了郑老师将诗歌融入艺术表达的激情。

  在方言主持人大赛中,作为拉拉队的郑老师创作了她的首支改编曲——江南项东村民歌。师生的同台演绎,生动展现了水乡民俗风情,作品广受好评,得到了广泛传播。正是由于这一契机,郑老师受到苍南县蛮话文化研究发展中心的邀请,走上了蛮话童谣的创作之路。

  以坚持破困境,焕发童谣新生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郑老师组织的蛮话童谣班连续三学期面临着“学生越来越少”的困境——家长的质疑、孩子的时间有限都成为了传承的阻碍。另外,作为音乐教师,郑老师在教学之余,还要独自承担蛮话童谣创作的重担。

  不过,这些困难从未动摇过她的决心,“刚开始确实会遇到很多阻力和挫折,但现在越来越得心应手了。”郑老师笑着说,她希望有更多人加入蛮话童谣的传承队伍,通过多方合作,让蛮话童谣突破地域局限,走向更为广阔的舞台。

  童音传乡情,播撒文化火种

  “鼓励学生自主创作!”郑老师尤为重视播撒创作的种子,灵感常在细微处迸发。一次午餐闲聊时灵感的闪现,启发她将《外婆的澎湖湾》改编为《我们的午餐》。这首由全体同学共同参与创作的歌曲,以轻松有趣的歌词生动展现了校园的日常生活。

  为扩大蛮话童谣的传承基础,郑老师将目光投向了幼儿教学,她认为童谣与孩童天然契合,纯真的童声最能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阿妹阿妹,你冇啼,人客糖囝正担来。”在蛮话教学中,郑老师耐心教导每个字的发音,借助道具鼓励每个孩子勇敢开口。她深信,童谣是富有生命力的诗篇,而每个传唱的孩子,都是让古老乡音永续传承的希望火种。

  “月光夜,挈灯笼,佝背人囝划长船。”郑莉莉老师以音符为笔,以童心为墨,深耕方言文化沃土,“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积极培养传承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多年来,郑老师始终将满腔热血投入蛮话童谣的创作,打造出众多精彩的节目。这些童谣不仅是她重要的精神寄托,更是珍贵的文化瑰宝。正如郑老师所言:“我们终将老去,但凝结着古人智慧的蛮话童谣,一定会在代代传唱中永远流传下去。”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