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许烨珂)7月8日上午9点,温州大学“知语识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苍南)实践队在项东村开展了针对普通话和方言的问卷调查工作。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村民们的普通话使用习惯,关注当地方言传承现状。实践队队员们手持问卷,深入村庄的每个角落,与不同年龄段的村民展开交流,从他们的回答中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双语图景”。
调研之路:倾听多元声音
在村民的家门前,实践队的队员们访问了一位土生土长的小学生。当被问及蛮话掌握情况时,他腼腆地摇了摇头:“我一点儿方言都不会讲,听也听不懂。”
近年来,随着普通话在乡村学校的全面推广,年轻一代在日常交流中更习惯使用普通话,导致方言使用场景逐渐减少,传承面临挑战。孩子的回答反映了新生一代在普通话普及情况下对语言的真实选择,也引发了队员们对方言传承危机的思考。
随后,队员们来到了一位阿婆的家中,阿婆虽然说她的普通话不够标准,但在交流的过程中,她却能够流利地回答。她一边做着手里的工作,一边笑着说:“年轻时因为工作需要,就自己学普通话、说普通话,现在回村里,大家都讲方言,普通话就说不上喽。”
阿婆的话既印证了城乡流动对普通话推广的促进作用,也反映了乡村语言环境对普通话普及的制约。面对老龄化日益严重的农村,政府和社会各界如何在老年群体中推广普通话,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大树下,队员们遇到了一位热情的阿姨,在与阿姨交流的过程中,队员们感受到了她对普通话使用以及方言传承的鲜明态度:“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的语言,人人都要会说普通话!但孩子们在说普通话的同时,也要会说方言,毕竟不能够忘本!”
这一回答折射出中年一代对语言传承的观念——既有对普通话普及的理解和支持,也有对文化根脉和乡土记忆的坚守。
数据解析:再现语言实情
当天下午,实践队队员回到工作点,迅速投入到数据整理的工作之中。问卷中的数据逐渐串联成清晰的脉络:超过40%的受访者认为推广普通话“很有必要”,尤其在年轻人中,普通话已经成为日常交流的首选,表明了对语言工具性的认同态度;但同样有77%的人认为本地方言“值得记录和保存”,恰恰体现了文化认同的双重性:村民们既认可普通话的实用价值,也难以割舍方言中所承载的情感羁绊。
这些信息为实践队后续的推普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我们要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的同时,积极做好地方方言的传承和保护工作,构建和谐共生的语言生态。
普通话是连接城乡发展的桥梁,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方言则是维系乡土情感的纽带,承载着乡愁记忆。二者为一体两翼,都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素。展望未来,实践队队员们将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让传统乡音与现代语言在乡村振兴中交相辉相得益彰,书写中华民族语言生态的崭新诗篇。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