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陈胜伟)“古树是看得见的乡愁。每一圈年轮都是历史的刻度,而我们正用青春续写新的刻度。当古树保护与红色文旅、产业升级实现深度融合,乡村振兴便获得了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年轮里镌刻的不仅是自然的密码,更是文化的基因,而守护这些‘活着的文物’,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根脉与未来。”实践归来,浙江农林大学学生通讯社“守护古树千年文脉,续写乡村振兴新篇”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团成员林嘉怡,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今年暑假期间,浙江农林大学组织了由500多人组成的20多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各地寻访古树名木,开展一场场跨越千年的文化寻根之旅,在旅途中思考未来的使命和出路。他们通过实地考察当地古树名木、走访居民、参观纪念馆等形式,感受古树名木背后的传承、创新与发展,记录与古树名木相关的民俗传说,探寻古树名木背景下的乡村振兴密码,挖掘古树名木在文化传承、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林嘉怡所在的团队,就是浙江农林大学寻访古树名木的社会实践团队之一。
林嘉怡前往寻访的古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傅村镇畈田蒋村的艾青故居内。这是两棵千年古樟树,其中母樟胸径达4.5米,需9人合抱,主干中空可容10余人站立,与略小的公樟并肩而立,被村民亲切地称为“父母樟”。通过走访72岁的讲解员蒋光军,林嘉怡了解到,我国著名诗人艾青以前常在树下写生,更在诗作中赋予其“土地深情”的象征意义。
如今,当地不断创新模式保护古树:树枝用特制花瓶支撑防折断,树洞进行专业防腐处理,扫描树干上的二维码即可获取古树的“身份证”信息。两棵古树已经成为当地“古树+诗歌+红色”特色旅游线路的核心景观,为乡村文化振兴继续发挥着重要作用。
浙江农林大学林学232班的周婕和团队成员寻访的,是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源东乡东上叶村的老樟树。上叶村有两大“宝贝”,一个是施复亮、施光南故居,那是村里的文化地标;另一个就是村头217年树龄的古樟树,那是胸围达3.2米的“镇村之宝”。为了保护这棵古树,村民们在修路时不惜耗费巨资,通过堆土筑台、钢筋加固等创新方式,既保障了道路畅通,又守护了古树生机。如今这棵古樟被纳入旅游规划,成为村里的“网红树”,为当地的农文旅发展和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周婕深有感触地说:“古树名木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来的珍贵遗产,是活着的文物,记录了生命存在和发展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生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和经济价值,为人类认识历史、了解自然提供依据。在不少乡村,古树名木还与红色记忆、文化诗意交织出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通过实践,我们不仅挖掘了古树的故事,增强了古树保护意识,学习了古树自我调节、不屈不挠的顽强毅力,根植大地、拼争向上的生存意志,无畏曲直、回报自然的奉献精神,也增进了对家乡的深度了解,培养了知乡爱乡情怀。”
在开展古树寻访的过程中,实践团师生还在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的支持和浙江农林大学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宣讲了《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各地的古树名木保护出谋划策。在开化县金星村,一棵千年古银杏出现了空腹率高、内部碳化、根系受损等问题。师生们针对古树提出了多项技术措施,包括仿生支撑加固、根系优化、树洞处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同时还建议通过文化挖掘和特色利用,将古树保护与地方文化传承相结合。
此前,师生们还对丽水景宁县大漈乡中国柳杉王、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千年古梓树、嘉兴市平湖市当湖街道千年古银杏、杭州市临安区太湖源镇千年古圆柏等进行救护,为延长古树寿命提供了有效保障。
“古树指树龄100年以上的树木,名木指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景观价值或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树木。据2022年普查,全国的古树名木总数为508.19万棵,其中浙江就有27.5万棵。今年3月15日,我国《古树名木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古树名木科学保护提供了新指导。作为农林高校的专家教授、科技人员和广大学生,大力宣传《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知识,为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既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义务,为我们更好地服务社会提供了平台。” 浙江省古树名木保护基金会负责人胡祖吉说。
据介绍,浙江农林大学十分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和专业的技术力量,成立了古树名木保护研究院,深度参与全省乃至全国古树名木保护的各项工作,曾先后协同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对古树名木衰老原因调查、树龄鉴定、古树名木光合生理特性和长寿特性等方面开展研究,针对白蚁、真菌病害等古树名木常见病虫害,开发了专项防治技术,通过种苗繁育技术、野外回归试验等技术,成功实现了普陀鹅耳枥等古树名木的人工繁育,为古树名木抢救性保护和种质资源库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结合生态学、土壤学、气象学等多学科知识,学校采用树洞修补、根系复壮等物理修复手段,研发养护与抢救复壮技术,成功恢复了许多濒危古树名木的健康,使千年古树重焕新生机。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