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杨琼)近日,浙纺服院“千年根脉守护 古韵文化焕新”社会实践队赴章水镇李家坑村开展“罗城拾遗 童谣悠悠”志愿服务项目。该团队旨在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汇编研学课程、打造非遗工坊、设计文创产品等形式,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新路径。据悉,该项目已入选2025年“浙哲共富行·青年社科志愿惠民乡村”活动。
研学课程织就“童谣+古村”新图景
团队多次前往李家坑村考察童谣主题研学点位,详细掌握村落空间布局、文化资源分布等基础信息,打造童谣小镇研学课程体系,将宁波童谣文化与李家坑村的山居文化、唐风宋韵相结合,秉持“一心一环多点”’的建设思,为李家坑新农村建设增加宁波童谣网红新名片。
此外,团队组织了20余名小学生参与“诵读童谣经典 探寻最美乡音”研学活动,聚焦“游学兼顾”,让小朋友们在研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得对宁波童谣文化的体验与知识,成为继学校、家庭之外孩子们的“第三课堂”。“孩子回家总是哼着方言调子,这种边玩边学的方式特别好。”家长蒋女士的点赞,印证了传统文化浸润的实效。
非遗工坊打造“推广+体验”新场景
实践队在李家坑精心搭建的非遗工坊集群,成为触摸罗城文化传承的鲜活窗口。“大家知道电视剧《繁花》里的宝总,在爷叔的安排下请宁波帮裁缝量身定制了一套套噱头十足的西服,瞬间从街头混混升格成了风度翩翩的绅士。红帮裁缝作为中国服装史上影响重大的流派,俘获了不少商客青睐”,在“红帮裁缝”的非遗工坊前,团队成员张奕凯讲解着百年红帮裁缝故事。
“王升大粮油坊”“寿全斋中药”“宁式糕点”非遗工坊前,也吸引着大量游人的驻足。在竹编扇体验区,篾条在游人手中翻飞,经剖丝、编织、裱糊等七道工序,绘有童谣图案的扇子便成了可带走的“乡愁信物”。这些沉浸式体验不仅让游客亲眼见证非遗技艺从原料到成品的蜕变,更能感受传统手艺的匠心与专注。
文创产品架起“古建+互动”新桥梁
李家坑是浙东唐诗之路支线上重要的节点,根据村庄保存的《四明李氏族谱》,李家坑李姓村民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后裔。团队以李家坑村特色建筑为灵感,设计“凤跃鱼游“牌楼”“水电站”“思明廊桥”等文创产品,使百年建筑的细节、千年历史的厚重可触可感。
同步设计宣传折页,内设6处打卡集章点,涵盖李氏家庙、务本堂、善教初学堂等标志性点位,游客集齐印章后可兑换竹编扇非遗体验券。此举既活化了古村建筑的文化符号,又通过趣味互动增强了游客对李家坑历史文化的认知度,为乡村农文旅融合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