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娄昕 杨鹏飞)从社区课堂的趣味互动到跨省协作的云端对话,从全息投影的奇妙光影到声控台灯的灵动光影,这个夏天,杭师大信息学院青年师生团队以科技为笔、以爱心为墨,在余杭区青少年心中绘就了一幅AI科创启蒙的生动画卷。
此次活动自7月10日在凤阳社区首讲以来,便以“精准对接需求、专业赋能成长”为特色。团队聚焦科技工作者子女、社区青少年等群体,在社区搭建起流动的“科技课堂”:从AI语音助手原理到图像识别技术,从大数据奥秘到传感器应用,从亲手绘制的创意绘画到AI赋能的生动视频,6门主题课程如同6把钥匙,逐一打开孩子们探索AI的兴趣之门。其中,“AI与艺术设计”课程尤为特别——在海曙社区的课堂上,孩子们先在白纸上勾勒出心中的徽章图案,有的画着航天火箭,有的绘出卡通形象,随后在场的助教老师用AI工具将这些平面画作转化为立体徽章。当自己设计的图案以立体形态“活”过来时,孩子们兴奋地互相展示,在艺术创作中直观感受AI赋能的魔力。在人工智能小镇假日学校,科技工作者的孩子通过全息投影装置让卡通形象“悬浮 空中;在山水社区,孩子们用声控台灯实践“声音指令”的神奇——些场景恰是课程“生活化启蒙”理念的生动注脚。
除了扎根本地,团队更将科技种子播向更远的地方。线上,他们通过“山海协作”云端课堂连接湘西边城小学与杭州文昌社区,用AI软件将湘西吊脚楼与西湖雷峰塔拼合成“山海交响”海报,让两地文化在数字世界碰撞交融;线下,他们带领四川高中生走进人工智能小镇,通过网络安全案例教学、传感器原理教学等环节,让20名来自甘孜的学子在声控台灯制作中感受人工智能的魅力。这种“线上+线下”“本地+跨省”的模式,让科技教育突破了地域边界,也让不同地域的青少年在科技探索中相互启发、共同成长,让科创的种子在更广阔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专业支撑让科普更有深度。团队依托杭师大信息学院的学科优势,将高深的AI知识做“适龄化”改造,把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词汇转化为孩子们的表达。例如:把大数据比作“AI的渊博大脑”,将传感器类比“电子感官”,用Siri、扫地机器人等生活实例搭建认知桥梁。所有需动手实践的实验,团队成员均会提前体验并加以改进,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动手实践。课程设计上,团队成员都倾注巧思,每堂课都进行了不少于二十余次的打磨。
据悉,团队精心设计的AI科普系列课程走进余杭区8个社区,累计服务青少年近400人次,用“玩中学、做中悟”的方式让人工智能从抽象概念变为孩子们触手可及和可知可感的成长伙伴。
(责任编辑:李思远 赵韵茹)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