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丁晓芬)近日,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以“芯潮引领 科普赋能”为主题,精心策划系列科普活动,有来自新疆阿克苏残障青少年、四川茂县青少年及浙江老年大学学员走进校园,通过沉浸式体验、互动式讲解、45分钟公益课堂等形式,带领不同群体感受人工智能与传媒技术融合的独特魅力,让前沿科技知识“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
青春逐梦:跨越千里的科技之约
科普月期间,两批特殊的“小访客”先后走进浙江传媒学院,开启一场奇妙的科技探索之旅。来自新疆阿克苏的20名残障青少年,带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在志愿者的贴心陪伴下,逐一打卡学院特色实验室;与此同时,四川茂县的青少年们也跨越山河,与传媒科技“零距离”接触,在互动中点燃科学梦想。


在4K电竞综合实验室,科普活动的第一站就充满科技感与趣味性。媒体工程学院党员教师团队化身“科普导师”,带领青少年们依次参观导播区、摄像区、虚拟演播区和音控台,用生动通俗的语言拆解高清电竞赛事制作的全流程——从现场摄录如何捕捉精彩瞬间,到信号切换如何衔接不同镜头,再到特效合成与实时推流如何让观众同步感受赛事激情,每个环节都让青少年们目不转睛。

“这是我第一次触摸到真实的切换台!”来自阿克苏的青少年阿布都拉·肉苏力兴奋地说,在教师的指导下,他尝试操作按钮切换不同画面,屏幕上的场景也随之变换,让他直呼“神奇”。而在智能媒体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虚拟演播区,青少年们更是体验了一把“当主播”的乐趣:站在绿幕前,通过虚拟背景合成技术,瞬间“置身”于星空、校园、赛场等不同场景,镜头前后截然不同的视听效果,让大家纷纷惊叹科技的魔力,不少人拿起手机记录下自己与虚拟场景同框的珍贵画面。
智慧体验:AI科技点亮生活日常
智能媒体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让前沿人工智能技术变得“触手可及”。在这里,媒体工程学院展示的科研成果涵盖多个生活场景,从基于AI的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到通过手势识别就能绘制图案的互动设备,再到能与参观者实时对话的高仿真实时虚拟主播和AIGC校园相机,每一项技术都让不同年龄层的参与者沉浸其中。


“你好,明天是什么天气?”面对虚拟主播,浙江老年大学的学员主动提问,虚拟主播流畅自然地回答、生动形象的表情,让大家感受到AI技术的“智慧温度”。学院学生自主设计的“AIGC 校园相机”成了“爆款”体验项目——只需站在相机前拍摄2秒,AI就能快速生成带有校园特色场景的创意图像,老年学员们拿着生成的照片,开心地互相展示:“没想到现在AI还能帮我们‘定制’校园风景照,太有意思了!”
温情守护:AI 修复让历史影像重焕生机
科普月中,历史影音资料智能修护实验室成为最具“情怀”的科普站点。在这里,媒体工程学院的党员师生团队用技术讲述“温情故事”——依托自主研发的AI影像修复算法,他们对老电影、老纪录片等珍贵历史影音资料进行清晰度提升、色彩修复与瑕疵祛除,让泛黄、模糊的经典影像重新变得清晰鲜活。


“这是我小时候看过的老电影片段,原来已经模糊成这样了,现在修复得这么清楚,太感动啦!”浙江老年大学学员、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原副校长姜翰照感慨道。党员教师团队还详细讲解了AI影像修复的原理:“AI 会先分析影像的瑕疵类型,再通过算法学习优质影像的特征,逐步修复划痕、祛除噪点,甚至还原丢失的色彩。”这种“用科技守护文化记忆”的方式,让青少年们理解了AI技术的社会价值,也让老年人感受到科技对岁月的温柔致敬。
科普赋能:专业助力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此次科普月活动,是浙江传媒学院媒体工程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实践。学院依托4K电竞综合实验室、智能媒体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历史影音资料智能修护实验室等优质资源,联合浙江省工程师学会,针对青少年、老年人等不同群体的认知特点,设计差异化科普内容,通过“参观 + 体验 + 讲解”的模式,将复杂的传媒科技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常识”。
“科普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让不同群体感受到科技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媒体工程学院院长俞定国表示,未来学院将持续优化科普内容与形式,一方面继续邀请青少年、老年群体走进校园,另一方面也将组织师生走出校园,把传媒科技科普课堂搬到社区、学校,让更多人共享科技发展成果,为提升全民科学素养贡献“传媒智慧”与“专业力量”。
(责任编辑 余新花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中国教育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