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年度会议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召开
2025-10-01 21:13:00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

  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记者 白菁洁 通讯员 沈丹 钟承志)9月29日,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年度会议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召开。政府相关部门、企业、院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代表及专家学者近300人参加。会议举行联合体产教融合系列项目授牌及发布仪式,并以“创新驱动·产教协同——赋能高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为主题,举办系列产教融合赋能高质量发展论坛,为高新区(滨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融合跃升彰显省级示范新成效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立于2024年9月,依托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由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与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牵头,成功入选浙江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名单(浙教办函〔2024〕123号)。现有成员单位近100家,覆盖本科高校、中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及行业协会,重点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数字安防、机器人、人工智能等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联合体以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和创新浙江战略为指引,紧密对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健全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机制,搭建“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融合体系,联合开展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社会培训,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在推进产教融合市域联合体建设过程中,通过校企合作共建了省级博士创新站,依托此平台,科研团队成员参与或主持浙江省重点科技计划项目子课题、浙江省“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子课题,浙江省“三农九方”科技协作计划项目子课题,浙江省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项目子课题等纵向课题10余项,成功研发出了多款农业装备,并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多项专利授权。所研发装备的关键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从技术到产品的全面自主可控,有力推动了该领域的国产化替代进程。联合体聚焦装备制造领域的卡脖子技术进行攻关。依托我校主持“尖兵”“领雁”等省级重大项目6项,在核电装备、清洁能源、新材料与智能工艺等关键技术研发上取得显著进展。
  在产教融合推进中,联合体各院校积极为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特使”,各企业为院校培养各类技术技能人才提供“产业导师”。校企一体化制定共同发展目标,共同组织实施“多模式”现代学徒制。联合体引入宁波海天集团为合作方,以企业大学为合作育人基地,先招生后招工,构建第一种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模式;与行业协会联合浙江省能源集团等企业,共建浙江能源学院,校行企联培,签订四方培养协议,为“自动化场站工”等岗位供给适应性高技能人才,构建第二种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模式;与海康威视等联合体内龙头企业合作,先招工后招生,实施双元制培养,构建第三种现代学徒制合作育人模式。
  联合体企业深度参与规划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协作开发“校企双元”模块课程,共同搭建混合所有制实践教学基地;产业导师为学校带来真项目,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现代学徒制学生,团队协作实施技术攻关,育人过程与企业实际需求无缝对接;校企共同制定“多阶段”评价方式,三年三阶段,五学期五项目,以“任务工单”为要求,以用户“交付标准”为依据,以“微证书”为载体,运用教育大模型,完善现代学徒育人评价体系。通过校企共定标准‌、共建基地、共育师资‌、共管过程、共享成果‌,形成了“双元五共”现代学徒校企协同育人新模式,入选2024年教育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典型案例。
  政行企校协同激发产教融合强动能
  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滨江)以获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契机,发挥民营经济活跃的比较优势,推动职业教育与民营经济共生共融,围绕“以产兴教、以教强产、产教融合、赋能发展”改革思路,出台激励措施,努力探索具有滨江特色的产教融合发展实践模式。
  自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成立以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作为理事长单位、秘书处单位,持续打造发扬“国家“双高计划”A档学校、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国家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院校、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浙江省高职重点建设校”等现代职教品牌,创新产教融合发展模式。
 
  该校贺星岳校长表示:“学校通过开展高端论坛、课题研究、教育培训、标准发布等活动,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有效配置和优势相融,积极服务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建设,打造高端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协同创新服务高地,推动‘产城人’融合共生。”
  下阶段,杭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教联合体将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化运营”,强化相关主体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相关主体活力,引导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联盟协会发挥更大作用。围绕浙江省“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体系,融合当前正深入推进的园区标准化建设,引导区域职教资源“由散到聚”,打造一批兼具人才培养、创新创业的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组建一批校、研、企多主体共同参与的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不断生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案例。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