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记者 陈显婷 通讯员 徐皓 郑珊珊 马仁锋)10月19日,由宁波大学中学地理区域协同育人虚拟教研室与浙江省地理学会地理教育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学地理区域协同育人理论与实践研究”会议在甬城召开。
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多所中学的专家学者、教研员、校长、一线教师代表,与宁波大学地理科学(师范)专业师生近百人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高校与中学在地理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路径,为服务教育强市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专业负责人李加林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本次会议是连接地理教育理论与实践、贯通高校人才培养与中学教学需求的关键纽带,旨在通过协同创新破解教学改革难题,为地理师范生培养和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开拓新局面。
主旨报告环节汇聚学界前沿成果。华东师范大学段玉山教授以《实践育人·多元协同:地理教学改革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题,系统剖析了当前地理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提出以研学实践为突破口构建改革框架。他详细介绍了地理研学实践标准研制经验,强调通过开发基地资源与数字化工具推动“实践育人”理念落地,为教学改革提供了可复制的实施范式。
浙江省地理教研员郭剑峰老师聚焦《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展示了省级AI教育平台的迭代历程,通过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智能评价反馈等应用案例,阐释了人工智能从辅助工具升级为重塑教育生态核心动力的转型路径。
李加林教授在《协同育人:中学地理高基融合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报告中,分享了宁波大学地理学科团队基于“边实践、边凝练”的协同攻关模式。该模式通过课程共建、课题共研、师资互聘等机制,有效解决了新课标与核心素养落地难题,形成了具有示范价值的“宁波经验”。数据显示,该模式实施以来,师范生教学能力达标率提升23%,参与合作的中学教师省级课题立项数增长40%。
圆桌对话环节由宁波大学徐皓副教授主持,围绕“地理师范生培养重点”与“高基协同机制优化”展开深度研讨。与会中学校长、特级教师普遍认为,未来地理教师需兼具教育情怀与专业能力,在掌握学科核心理论的基础上,应具备AI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学创新意识。
镇海中学教研组长特别指出:“师范生实习应前置至大二,通过‘高校导师+中学名师’双指导模式强化实践能力。”会议最终形成三点共识:建立师范生培养需求动态反馈机制,构建“课程共建—教学共研—成果共享”协同闭环,推动AI技术深度融入地理教学全流程。
本次会议通过理论探讨与实践案例的有机结合,为地理教育协同创新提供了新思路,在“高基融合、协同育人”核心理念上凝聚了共识,明确了实践方向。通过高校与中学的紧密合作与智慧共享,中学地理教育必将更加贴近实际、面向未来,共同为浙江省乃至全国中学地理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