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浙江站讯 (编辑 陈显婷 通讯员 王国海)10月22日,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成长·成才·成功”红帮大讲堂第69讲,邀请2002级信管专业优秀校友、蒸青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丁蛟作《创新创业与工匠精神》主题报告。
据了解,丁蛟现是国家一级评茶师、茶艺师,浙江省技能人才评价高级考评员,2023年荣获“湖州乡村工匠”“长兴优秀退役军人”称号,其主持的紫笋茶“蒸青饼制作技艺”同年入选长兴县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持有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成为传统茶艺保护与创新领域的标杆人物。
讲座上,丁蛟以“毕业生”与“创业者”双重身份回归母校,分享二十年成长历程。2005年毕业后的他,于2006年参军入伍,两年军旅生涯铸就了“责任与担当”的品格。退伍后,他进入企业担任行政人事经理,积累管理经验,2017年创办“长兴一茶一味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开启茶产业创业之路。
公司聚焦长兴紫笋茶全产业链,团队包含国家一级高级技师5人、二级技师4人、高级工4人,先后获评“长兴县诚信企业”“浙江省科技型中小企业”。丁蛟介绍,紫笋茶始于唐代宗广德年间,由茶圣陆羽推荐为贡茶,连续进贡876年,堪称“史上最长贡茶”。然而,市场经济下传统条索型紫笋茶面临同质化竞争,促使他启动“唐代蒸青制茶技艺”复原项目。
丁蛟的项目团队从古籍记载中梳理工艺脉络,走访十余个村落、请教二十余位老师傅,整理数万字笔记。实验阶段,蒸茶时间、烘焙温度等参数历经上百次尝试,损耗鲜叶上百斤。
“军旅生涯教会我不服输,白天做实验,晚上保障生产,连续几天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丁蛟回忆,2020年,团队攻克关键技术,成功复原唐代蒸青饼茶,并申报专利。2023年,“紫笋茶制饼加工工艺”获发明专利授权,“蒸青饼制作技艺”入选非遗名录;2025年,丁蛟正式成为非遗传承人。
在产品创新上,团队打破传统绿茶格局,开发出绿茶、红茶、黄茶、花茶四大类十余款产品,包括紫笋红茶、茉莉紫笋等特色茶品,并推出饼茶粉用于点茶,打造“唐宋元明清、从古喝到今”的消费体验。同时,探索“非遗+茶文旅”融合,以“非遗工坊”为平台,联合八省茶学机构构建沉浸式研学场景,设计“品茗贡茶、体验制茶、重走陆羽路”茶游学线路,让文化遗产“活起来”。丁蛟表示,未来将持续深耕茶产业,推动非遗技艺活态传承,助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建设。
丁蛟积极推动非遗教育普及:担任长兴第二实验小学“校外辅导员”,指导学生获科技创新奖项,个人获评“优秀科技辅导老师”;与乡镇中学开展“非遗进校园”劳动教育,通过制茶实践深化学生劳动意识;作为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行业导师”,指导实训并参与科研项目,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
丁蛟认为,工匠精神是“耐得住寂寞、下得了苦功”的精益求精,更是“技术革新、艺术审美”的时代担当。他强调:“传承技艺的‘神’、人格的‘神’、作品的‘神’,才是工匠精神的核心。”
谈到创业经验,丁蛟说,一是角色转变,从“执行者”到“决策者”,需主动担责、耐受孤独、整合资源;二是政策红利,了解创业补贴、税收减免、孵化基地支持等优惠政策;三是持续学习,通过学历提升系统学习商业知识,考取职业证书建立专业信任。
报告尾声,丁蛟以“关关难过关关过,前路漫漫亦灿灿”寄语学弟学妹,鼓励他们以工匠精神脚踏实地、勇于创新,在创业与就业中书写精彩人生。此次讲座以“非遗+创业”为切入点,展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的深度融合,为师生提供了创新创业的实践范本。
(责任编辑 吴文建 陈显婷)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