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宁波财经学院师生用志愿服务激活千年古村生命力
2025-07-17 09:44:00
宁波财经学院

  (通讯员:姚屹涛)盛夏的墨林古村,突兀的墙面被画笔点染出打卡胜地,寻常集市因“盲袋”摊位注入新的营销点子,乡村音乐会的青春旋律与竹编非遗的传统韵味交相辉映……一场融合社科智慧与青春力量的志愿服务行动在此展开。作为宁波财经学院唯一一组浙江省社科志愿服务项目师生团队依托电子商务、艺术设计、英语等学科专业技能优势,为这座近千年古村注入创新活力,探索出“社科赋能、青春助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从“走个过场”到“实实在在干”

  “本以为大学生就是来拍拍照、走个过场。”墨林村书记郑浩起初的疑虑,道出了不少乡村对短期实践项目的固有印象。但当他看到学生们顶着38℃高温攀着高梯画墙绘,踩着晨露走村入户做调研,这份疑虑渐渐变成了敬佩。

  团队带着“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的理念扎进古村,走访50户村民、200余位游客,用问卷和访谈梳理出古镇发展痛点,最终形成的《墨林乡村振兴调研报告》,成了村子发展的“对症药方”。

  视野不止于墨林一村。团队联动周边4个特色村,策划出片区联合发展的品牌名称、宣传语及LOGO,创新提出“三乡十村发展联票”方案——用一张联票串联起沿线的古村风貌、非遗技艺、生态风光,让散落的“珍珠”串成文旅“项链”。

  专业技能“接地气”传递民生温度

  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在“墨林好市”摆起的摊位前,总围着好奇的村民。“盲袋里面可能是多肉,也可能是学生设计的文创,拆开才知道。”团队成员卢佳一边麻利地打包,一边解释这种创新售卖方式。最终,盲袋销售收入悉数变成了米、油和慰问金,送到了村里3户困难户手中。

  “小张老师,这个直播镜头怎么调才能显脸小?"”在村文化礼堂,拥有10万+粉丝的学生张佳琪正手把手教村民做直播。她带的“新农人培训班”已吸引了不少村民报名。

  设计专业学生则化身古村“美容师”。他们攀着3米高的梯子,以斑驳墙面为画布,10天完成近100平方米的彩绘。一户老爷爷的小卖部经改造后焕然一新,爷爷看着自家店铺“大变样”,笑得合不拢嘴:“这些学生娃真厉害!画得又快又好,爬那么高的梯子都不怕!”

  多元服务共绘振兴新图景

  英语专业学生摄制全英文宣传片,让墨林之美跨越语言隔阂,助力墨林古镇“走出去”;以青春之声驻唱乡村音乐会,为古村增添青春旋律。团队深入挖掘竹编非遗文化,注入现代活力;联合磐安交警开展交通安全宣讲,将实用交通安全知识送到村民身边。团队搭建运营小红书、抖音等新媒体矩阵,设计撰写文案助力古村“出圈”。

  一场双向成长的实践课

  “立足专业、扎根乡村,这样的社科实践才有生命力。”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发展改革处处长董富全在实地调研时,对项目给予了这样的评价。金华市、磐安县的各级领导也多次到访,为团队协调颜料、场地等资源。

  “转了三趟车才到村里时,我曾怀疑自己能不能坚持。”团队成员都志艳回想起刚来村里的情形,感慨万分,“但当看到团队绘制的墙绘被村民和游客争相‘打卡’,那份油然而生的自豪感,足以抵消所有的奔波与辛劳。”

  如今的墨林古村,墙面会“说话”,特产能“上网”,非遗有“新貌”。宁波财经学院师生用专业技能与实干精神证明:青春力量扎根土地,便能生长出乡村振兴的新可能。正如领队潘璐婷老师所说:“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短期变化,更是希望的种子,期待在墨林生根发芽。”这场融合社科智慧与青春力量的实践,为墨林及片区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充满希望的新可能。

  (责任编辑:朱陈渐 赵韵茹)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