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浪潮中,在重庆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重庆市教育系统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红岩精神为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涵养爱国情怀,锤炼奋斗精神,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并为此在教学实践、师生培养、区域品牌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构建独具特色的思政教育体系。
教学实践:多维创新构建新时代思政课堂
以红岩精神铸魂,筑牢信仰根基;以启迪智慧、砥砺品格为育人根基;以继往开来、开拓前进为精神导向。重庆市委将思政课建设纳入全局工作重点,建立定期专题研究部署机制,以顶层设计引领教育实践。在制度建设层面,相继出台“时代新人铸魂工程”行动方案、“大思政课”建设重点举措、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行动方案等系列文件,构建起覆盖思政教育的“四梁八柱”,赋能红岩思政育人体系完善。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课堂主阵地与实践大课堂双轮驱动:课堂为本深化协同创新育人路径,推动“小课堂”与“大社会”有机衔接。通过课程体系融合重构、实践模式守正创新、数字技术赋能增效,构建起立体化、沉浸式的思政教育新格局,让红岩精神在新时代育人实践中焕发蓬勃生机。
西南政法大学创新推出“校史+”课程模式,组织学生走访渣滓洞等红岩遗址,将调研成果转化为校史剧、微电影等实践课程内容,累计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近5000人次。通过校馆联动实现思政教育的“场馆+行走”的沉浸式课程体系,将红岩革命精神与法治基因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感悟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
四川外国语大学则发挥外语学科优势,将红色文化和红岩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常态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打造理论武装国际传播人才示范课——积极推进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政工作精品项目。
师生培养:筑牢队伍根基激活先锋力量
激扬凛然斗志,砥砺奋进开新局,担当新时代责任。重庆市教育系统将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工程,通过规模扩张、能力提升与实践锻炼,打造高素质专业化思政工作队伍。
在教师队伍层面,全市现有专职思政课教师3400余人,较2019年翻了一番,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和教学名师8人次。各高校严格按照不低于1:350师生比配备专职思政课教师,构建起岗前培训、骨干研修、技能竞赛等完善的培养培训体系,年均培训教师2万人次。队伍为魂,师资建设量质齐升。
在学生实践方面,四川外国语大学成立“红岩精神党史宣讲团”和“红岩班”,红岩故事青年宣讲团先后完成讲解任务千余场次、现场教学百余场次。
重庆电子科技职业大学学子通过“红岩・课程基因工程”,将红岩精神内核转换成“红岩铸魂·技能强基·志愿赋能”实践育人体系,激发卓越技术型人才力量。
品牌建设:协同联动打造红岩思政高地
“品牌为先,红岩思政熠熠生辉。”重庆教育系统协同发力,通过校地合作和资源共享,深化“红岩思政”品牌建设,力求构建具有区域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思政教育新格局。为此,重庆市成立“红岩思政”教育联盟,并通过建设共享资源库、打造《行走·红岩》实践课和“红岩铸魂”研学线路、组织创排“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等多种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重庆红色资源,创新思政教育载体。
目前,重庆“行走的思政课”经验已获得中央认可,被《教育工作情况》专题刊发推广。同时,通过积极推进校园文化“一校一品”建设,重庆在全国大学生网络文化节等活动中获得优异成绩,并培育出一批“红岩思政”精品项目,展现了思政教育的蓬勃生机。
西南政法大学正是“红岩思政”品牌建设中的一个优秀案例。该校以楼栋为载体,构建育人共同体,将红岩精神融入日常育人工作。学校聚焦学生“成长”与“融合”,开展“美遇学堂,雅韵西政”等系列活动,以艺术之美滋养学生心灵。近期举行的“匠心守廉 钿嵌清风”螺钿工艺体验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传统工艺的同时,感悟廉洁文化。此外,学校还通过完善楼栋设施,提供全方位的关怀,构建平安、美丽、学习型楼栋,为学生成长成才创造良好环境。
以红岩精神为引领,重庆教育系统正不断创新思政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文/杨逸帆、宋丽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