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青春微光映秀山:川外学子用实践书写乡村振兴答卷
2025-07-17 14:27:00
四川外国语大学

  7月5日至11日,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烛承星火实践团赴秀山开展“三下乡”活动,在非遗传承、乡村振兴、红色教育、社区服务等领域开展实践,以青春之力践行“用微光炬照万家”的誓言。

  在秀山蜿蜒的山路上,曾留下全国劳模孟晓轲日行20余公里服务乡亲的足迹。95后全国劳动模范孟晓轲在采访中勉励实践团,“乡村社会工作不仅需要专业素养,更考验情感投入与坚韧意志。大学生应怀着热爱之心、凭挺膺担当之姿投身基层,将所学专业反哺家乡,从点滴中体会服务的意义。”

  非遗传承现场,实践团成员在市级非遗“秀山龙凤花烛”传承人陈建友指导下,体验“蘸水-蘸蜡-塑形”古老工序,滚烫的蜡液让他们深切体会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深意。团队发挥“外语+新媒体”优势,制作八语种宣传视频,开展非遗直播吸引千余人观看、获十万余点赞,让千年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乡村振兴一线,39℃高温下,实践团走进隘口镇瓜棚,帮农户抢收西瓜。汗水浸透衣衫,掌心磨出水泡,成员们亲身体悟到“乡村振兴的‘甜蜜’离不开汗水浇灌”。河滩水菖蒲生机盎然,家门口金银花金黄灿烂,这些鲜活景象正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

  红色教育基地里,刘邓大军司令部旧址内,预备党员领誓声铿锵有力。实践队员指尖拂过清水江畔青铜群雕,在这片打响解放重庆第一枪的土地上,红色基因的传承直抵人心。

  社区服务课堂上,中和街道迎凤社区青少年之家内,实践团开设红岩精神课堂与非遗美育课,既诠释“坚如磐石的理想信念”等红岩精神内涵,又带领孩子们体验制烛技艺,将精神传承与时代责任紧密相连。

  七天的足迹丈量秀山大地,川外青年以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为己任,以劳模精神为帆,以多元文化为桨,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浪潮中,书写“小我融入大我”的青春答卷。烛承星火,终成燎原之势;乡野点燃的文化火种,必将在青春接力中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