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高峰寺村的田野间生机盎然。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小析”乡村振兴促进团的成员们,正以青春的活力和专业的知识,为这片土地注入新的希望。他们以“数智赋能乡村振兴,续写白涛发展新程”为主题,深入挖掘当地的特色产业——非遗红薯粉,探索其振兴之路。
踏入高峰寺村,实践团成员便马不停蹄地展开调研。他们与村委会干部、农户代表围坐在一起,倾听来自田间地头的声音。“我们的红薯粉,是祖辈传下来的手艺,纯天然、口感好,就是缺少销路。”一位老农的坦诚,道出了当地优质农产品面临的困境。如何让这项凝聚着匠心与汗水的传统技艺,走出山村,走向更广阔的市场,成为摆在实践团面前的重要课题。
经过深入的走访和细致的考察,实践团成员们逐渐摸清了高峰寺村红薯粉产业的优势与短板。他们发现,高峰寺村红薯粉的独特之处在于其“纯天然、非遗手艺、可规模生产”的特性。然而,由于缺乏品牌建设、宣传推广不足、销售渠道单一等因素,这一优质农产品始终难以走出大山。
面对这些挑战,实践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运用统计学方法,对生产数据、消费者偏好、市场竞品等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他们建立数据模型,抽丝剥茧,最终提炼出“以内容营销破局,以直播引流试水”的推广策略。团队负责人邢月军老师表示:“我们希望用数据为支撑,帮助村民们讲述好红薯粉的故事,让更多人了解其价值。”
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直播”应运而生。直播间里没有浮夸的叫卖,也没有直接的购物链接,有的只是对红薯粉制作工艺的细致解读,对匠人精神的真诚致敬,以及对健康饮食理念的传递。队员们轮番上阵,有的手持粉条,讲述它背后的三代传承故事;有的现场演示“燃烧测试”,用科学的方式证明其零添加的品质;还有的结合营养学知识,分析红薯粉的营养价值,并推荐适合不同人群的食用方法。
这场充满诚意的直播,迅速吸引了众多网友的关注。“原来红薯粉的制作过程这么讲究!”“这才是真正的非遗文化!”直播间里,弹幕与点赞齐飞。短短两小时,观看人数突破1200人次,点赞数超过3.4万。虽然没有直接带货,但直播带来的品牌效应却立竿见影,农户的咨询电话应接不暇。
从象牙塔到阡陌纵横的田野,从复杂的数据模型到农家灶台升起的袅袅炊烟,“数小析”团队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学子的责任与担当。他们既是乡村振兴的观察者,更是积极的参与者和建设者。一位实践团成员感慨地说:“当我们用统计学公式计算出红薯粉的最佳晾晒时长时,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在高峰寺村的田野上,阳光洒在晾晒的红薯粉上,晶莹剔透,熠熠生辉。而比这更耀眼的,是青年学子们眼中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当古老的非遗技艺与现代数字技术相遇,当世代匠心与青春创意碰撞,一幅产业兴旺、农民富裕的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