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智行深蓝,慧研未来"实践队八天四地探访华南沿海:解码智慧海洋的科技密码与人文担当
为积极响应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以青春力量赋能智慧海洋,2025年7月1日-8日,集美大学“智行深蓝,慧研未来”实践队从福建厦门出发,历时八日,横跨广东湛江、海南海口、洋浦及广西钦州等华南四地,深入养殖一线、实验室、风电场、拖轮船与海事指挥中心,探寻智慧海洋的科技脉搏与人文温度。
在湛江海上蚝场,队员们目睹传统养殖业的困境:生蚝存活率不足30%、人工依赖度高、浮排材料环保成本矛盾尖锐。而湛江湾实验室的智能装备令人大开眼界——“湛江湾1号”搭载八大智能系统,无人投料船实现精准饲喂,数字化平台让养殖效率翻倍提升。实验室专家郑荣才寄语队员:“本科阶段就要培养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队员们的专业学习提供了方向指引。


图为实践队在蚝排上实地考察

图为湛江湾实验室工作人员为队员们介绍实验室养殖装备研发情况
海南之行见证科技赋能。海口航标处的智能终端让百年灯塔焕发新生,台风中无人机与无人船快速抢修航标;洋浦海域242米高的海上风机直插云霄,半潜式基础如同“隐形铠甲”守护海底管线;国投厦港拖轮公司的“国投厦港拖轮18”上,电子海图操作与舵机控制让队员们亲身体验“数字化航海”的精准与高效;洋浦海事局指挥中心的雷达、GPS与AIS系统织就海上安全网。对虾养殖基地内,工人烈日下投喂虾料的场景,更坚定了队员们对“机械化转型”的思考。

图为海口航标处工作人员给队员们分享航标技术发展情况

图为队员们在海上风场聆听指导老师的讲解
钦州海事局的王胜科创新工作室成为实践高潮。这支以王胜科校友命名的团队,用“研究-试错-修改-固化”模式攻克海上救援难题——针对狭小空间木船火灾,设计专属消防通道装置,确保优先救人;通过示位标结合人体密度配重,修正水流变化后的人员漂流模型,让搜救范围更精准;创新水下机器人应用,配备生命探测仪,大幅提升船底搜救成功率;联合开发的单兵装备包涵盖救生与工具,搭配遥控拖船、无人机投放救生设备,破解特殊场景施救难题。这些技术突破,让海上救援的“黄金时间”得到更高效利用。

图为王胜科为队员们展示工作室成果
此次社会实践使实践队成员有机会与行业专家以及一线工作者进行面对面的深入交流,从而对智慧海洋的最新创新趋势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校友们的热忱分享,不仅拓展了队员们的知识视野,更点燃了他们对于科技创新在智慧海洋的浓厚兴趣与深思。通过亲眼目睹先进海工装备及智能系统在各类海洋场景中的应用,队员们深刻领悟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至关重要性,并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方向。
“科技的温度在于守护生命,智慧的力量在于持续创新,我们只有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为海洋强国贡献力量。”实践队队长杨怡茜在总结中感慨。从蚝苗的生死挣扎到海事救援的惊心动魄,八天实践让队员们深刻领悟:智慧海洋不仅是技术革新,更是以“诚毅”校训为魂、以家国担当为桨的深蓝使命!

图为实践队合照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