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兰州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2011—2020年)

     兰州市教育局  2012-04-17

  第十八章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
  (四十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建设摆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全面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积极开展教师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书育人,大力弘扬优良教风,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当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健全师德监督机制,严格考核管理,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聘用、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作为学校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四十四)优化教师队伍结构。严格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新进教师坚持本科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优先。每年新进教师本科率小学达到60%以上,中学和职业学校达到90%以上,其中高中和职业学校新增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所占比例达到25%以上。到2020年,全市小学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60%,初中本科以上学历教师比例达到90%,高中研究生学历教师比例达到25%。科学合理优化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学科、性别、年龄、职称结构。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强化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普通中学综合实践和通用技术课程教师、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开展教师培训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拨一批优秀教师到海外培训。加强市、县区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队伍建设。
  (四十五)提离教师地位待遇。依法保证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完善中小学教师特殊津贴制度,提高班主任津贴、教龄津贴、特殊教育津贴标准,提高长期在农村地区工作教师的津贴补贴标准。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努力解决中小学教师住房困难问题。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授予“金城教育家”荣誉称号。
  (四十六)健全教师管理制度。落实教育部门对教师招聘录用、职务(职称)评聘、培养培训和考核的管理职能。建立中小学编制动态管理机制。推进教师职称改革,提高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正高级教师职务比例。全面推进教职工聘用制,建立中小学教师岗位管理制度。建立完善各项考核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师流动机制。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允许工作年限满30年或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中小学教职工提前退休。

  第十九章 保障经费投入
  (四十七)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县区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全市预算内教育经费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到2010年达到25%,2015年达到26%,2020年达到28%;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GDP的比例逐年提高,达到国家和省上规定的比例和要求。依法确保教育经费实现“三个增长”,即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同时,预算执行中超收收入分配也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提高全市中小学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稳定增长。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足额征收教育费附加,同时按2%征收甘肃省地方教育附加,专项用于教育事业。统筹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教育事业。
  (四十八)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争取扩大国家和省级财政转移支付比例。建立兰州市教育改革发展基金,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渠道。对个人通过国内非营利的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向教育事业的捐赠,准予在个人所得税前全额扣除;企业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教育事业的捐赠支出,在年度利润总额12%以内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勤工俭学、科技开发等筹措教育经费的途径。积极争取国际教育投入。
  (四十九)建立教育资助全覆盖机制。成立兰州市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加强对教育资助经费的筹集和管理。提高义务教管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扩大中等职业学校资助范围,逐步实行免费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扩大高校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覆盖范围。积极争取国家对西部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资助项目。探索建立成人教育资助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慈善机构和民间资金用于教育资助的工作体系,扩大民间资助规模。
  (五十)加强教育经费管理。建立各级政府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委会专题报告教育经费预决算情况的制度。将教育经费增长列入政府任期目标,将落实情况作为政绩考核和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建立市、县区政府教育投入增长的监测、评估、公告和通报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建立健全学校国有资产配置、使用、处置的动态管理制度。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资金管理。

  第二十章 保障教育用地
  (五十一)科学规划学校布局。根据兰州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超前规划布局中心城区、高坪地区和环城各片区教育资源。制定《兰州市中小学幼儿园校园用地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以兰州新区为重点的学校布点专项规划,预留教育用地。禁止将教育规划预留用地改作他用。教育用地的替换、变更须征得教育、规划和国土部门同意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未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用地批准文件,擅自占用、改变教育建设用地的由规划和国土部门依法处置。
  (五十二)加强住宅小区教育配套建设。出台《兰州市住宅区配套建设幼儿园和中小学规定》,确立谁开发、谁建设的原则,明确规划、国土、建设、发展、财政等部门和开发单位的配套建设责任,按照住宅区居住人口规模5000人设立1所幼儿园、1万人设立1所小学、3万人设立1所初中、8万人设立1所高中和l所职业学校的标准配套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实行中小学和幼儿园配套建设与小区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建立配套建设的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不建、拖建、配建不达标的现象。
  (五十三)切实保护校园校产。出台《兰州市中小学校园校产保护条例》:严格保护现有学校用地。布局调整后的公办学校闲置用地,由教育部门统筹安排用于教育;确需进行置换的,必须按照管理权限,经政府批准后方可实施,置换转让所得资金必须全部用于新校建设。城市改造确需占用学校用地的,必须遵循先建后撤的原则,另行无偿足额划拨学校建设用地和新建标准化校舍。

  第二十一章 加强教育科研和现代教育技术装备
  (五十四)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加强各级政府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加大教育科研投入,全面实施科研兴教、科研强教工程,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引领、指导、促进作用。加强宏观政策和区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促进教育科学决策。深化教育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切实加大教育科研对学校和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实践的支持力度。加强县区教研室建设和中小学教科研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教师个人课题研究和网络教研。
  (五十五)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把教育信息化纳入“数字兰州"建设整体规划,超前部署教育信息化网络。制定完善教育城域网和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推进教育城域网和校园网升级换代,提升各级各类学校信息技术装备水平,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备网络。加强应用平台和数字化教育建设,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数字化资源,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形成惠及全民的公共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创新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校长、教师培训模式,提高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教师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创造学生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信息化环境,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深度整合,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建立完善兰州市教育局门户网站,兰州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兰州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实行电子政务、电子考务、电子学籍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五十六)加强教育条件装备。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装备标准化建设。建设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动手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实践活动、艺术活动等专用教室。开展新课程方案必备的高中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加强理科教学实验室的建设与装备,完善和充实通用技术实践专用室,创新图书馆建设与装备。加强音乐、美术、体育设备设施的装备。

  第二十二章 推进依法治教
  (五十七)全面推进依法治教。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结合兰州实际,逐步修订或制订学前教育、职业教育、民办教育、终身教育等方面的法规、规章。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许可行为,落实行政许可设定、实施和监督检查等配套制度。坚持从严治教、规范管理,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校务公开。依法完善学校规章制度,依法履行教育教学和管理职责。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师生法律素质,教育学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知法守法。教师要自觉加强法律修养,做遵纪守法的楷模。
  (五十八)加强教育督导和教育问责。坚持督政与督学并重,推动各级政府强化教育优先的公共责任意识,提升发展教育的公共责任能力。建设专职督导队伍,加强督导工作合作交流。逐步建立督学责任区制度。实行教育督导检查结果公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完善各级政府教育投入与用地、校舍建设、办学条件和人员编制的监督问责制度,形成有效监督和责任追究机制。

相关资讯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内容推荐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招聘信息 | 京ICP证140769号 |京ICP备12045350号|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赛尔互联(北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CERNET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