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网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历年上海公务员申论特点及2015命题趋势预测

http://gongwuyuan.eol.cn  来源:  作者:中公教育  2014-11-21    

  2015年度上海市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于1118日正式启动,1119日开始报名。为了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申论考试信息,深入了解考试的出题情况及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把握备考方向、提高备考效率,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梳理了20092014年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特点,并对命题趋势进行了预测。

  一、申论特点分析

  ()申论主题——偏重社会、政治类话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位一体”,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申论主题的考查涉及方方面面,但不会脱离这五大方向。上海公务员申论考试从2011年开始由以前的统一考查一套试卷改为设置AB两套,每套试卷对应不同的职位要求。而两套试卷从真题角度来看则是十分偏重政治和社会类话题。

2009-2014年上海市考申论主题、归属领域一览表

年份

试卷主题

问题领域

2014A

转变政府职能

政治

2014B

新型城镇化

社会

2013A

公务员责任意识

政治

2013B

公共决策的科学性

政治

2012A

社会管理

政治

2012B

财富分配

社会

2011A

公务员队伍工作作风建设

政治

2011B

社会志愿服务

社会

2010

保密工作

政治

2009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社会

  【中公解析】

  从上面我们对于真题的梳理情况来看,上海申论试卷选材大多偏于政治和社会领域,尤其是政治领域,十分受到青睐,而B卷中会出现社会类话题。所以考生们应当把握好复习侧重点,做到有所依据,主次结合。

  ()给定材料

  1.来源广泛、形式多样

  上海市申论考试的给定材料主要来源于时事新闻、权威性报刊杂志、各大主流媒体网站的新闻报道、专家的著作以及政府重要文件等。了解了这些,考生在备考时就应根据材料来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浏览权威性、政治性较强的报刊和网站,如《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等,也可以关注中公教育时事政治频道。通过阅读和思考,不仅能够了解更多的时政热点,而且能够培养提升自己对现象与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随着上海市公务员考试的不断改革发展,申论材料也表现出多样性。根据材料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把材料归结为政策文件型、理论分析型、事件阐述型、采访记录型和数据列举型五种。考生在复习过程中要懂得区分这些材料类型,学会根据不同的材料选择不同的阅读方法,提炼作答要点。

  2.内外结合、事理互补

  给定材料可分为国内材料和国外材料、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上海申论考试涉及的主要是国内问题,有关国外内容的材料一般是为起到提供经验或教训的作用而出现的,占篇幅较小。

  理论材料和事实材料的交叉互补也是上海申论给定材料的一大特点。事实材料提供具体事件的详细阐述,而理论材料针对事实材料给予观点高度的提升,从而为理解材料主题、政策角度提供帮助。从近两年的真题情况来看,试卷中事实材料占据了大部分的篇幅,理论分析相对较少,更需要考生对材料进行分析加工,侧重考查对问题实质的理解能力。

  3.贴近生活、视野开阔

  上海申论考试的材料中有不少案例、事件和现象,命题人选择的材料内容多贴近寻常百姓生活,与公众的关注焦点相契合。如2014A类试卷考查的是转变政府职能,考查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简政放权、简化审批程序的问题,2014B类试卷考查的是新型城镇化,涉及雾霾、养老、农民工子女教育等公众的切身利益问题。2013A类考查公务员责任意识;2013B类考查公共决策的科学性。材料中列举的案例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考生并不陌生,这就要求考生平时关注时政热点,多多思考,这样可以更加快速地了解给定材料的有关内容。

  上海申论材料中相关案例的选取遍布全国,如2014A类上海申论材料中不仅涉及《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也涉及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广东省暂时调整部分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的决定》,还涉及到北京企业注册的相关问题等。材料的广泛选取有利于考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材料中涉及的不同经验也为考生开阔了视野。

  ()题目类型——四大题型为主

  上海申论并没有“跳”出申论考试的一贯题型,只是应用文写作类试题较少出现。考生在复习时还是要围绕这五大题型进行训练,将其放于同等地位,切不可有所“偏科”,越是自己不熟悉的题型,越要加强训练,这样才能保证复习的全面性,从而在真正的考试中发挥自如,脱颖而出。

推荐给好友    我要收藏    我要纠错    我要打印
中国教育在线公务员APP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内容推荐

公务员电子周刊

滚动新闻
eol.cn简介 | 联系方式 | 网站声明 | 京ICP证140769号 | 京ICP备12045350号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0236号
版权所有 北京中教双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EOL Corporation
Mail to: webmaster@e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