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东省决策咨询基地“职业教育科教融汇高质量发展中心”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科教融汇”的重要部署,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双轮驱动,推行一系列扎实举措,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强支撑。
理念引领为锚 构建科教融汇育人新格局
中心以“分层分类、精准培育”为原则,打造了面向产业技术链的“三进两赛”科研科普双育人培养模式,与20所国家“双高校”、广东省域高水平院校成立“科教融汇联盟”,为不同禀赋的学生提供个性化成长路径。
通过科研思维与科研成果进课堂,将面向产业关键技术的科研思维、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转化为职业核心能力,将科研成果、生产工艺转化为优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遵从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学习风格,创新项目化教学和工程化技术(仿真)实践。电气技术学院冯凌云教授团队自主设计和开发了虚实结合工业机器人实训设备两代产品,满足工业机器人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教学及技术研究的科教双功能;在学生了解、熟悉虚拟仿真技术的基础上,吸纳学生参与真实项目,将虚拟仿真技术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设计,参与设计南方电网机组控制继电器检测系统。
通过学生科研助理岗位进项目,引导学生认识产业发展趋势、服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技术革新,训练学生胜任合作企业专项技术研发辅助岗位。先进制造技术学院刘金彦副研究员在“3D打印技术”项目中吸纳学生参与项目研究,让学生参与完成了椎间融合器的结构设计、椎间融合器的3D打印,并以椎间融合器项目为基础,参加了全国科普视频大赛。
通过科技普及和社会实践进校园,中心统筹谋划立项“人工智能”“数字化直播”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通过开展“提升全民科学素养,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科普主题日活动,设置人工智能-机器视觉科普实训室的参观体验、“AI智领未来”科普讲座、“古树名木数字档案”等体验活动,面向广州市黎家塘幼儿园、第一一三中学、钟落潭农户等不同年龄段的近三千群体,激发大家对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应用场景的兴趣。
近年来,学生在教育部组织的技能类大赛“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创新类大赛“挑战杯”“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OCALE全国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等荣获国赛佳绩。
“一院一品”示范 打造科融汇育人新生态
中心以“一院一品”科教融汇典型案例建设为抓手,指导10个二级学院“科教融汇攻坚班”的班长们将技术研发项目与日常教育教学活动紧密结合,累计开发活页教材、实训指导书、课程标准、虚拟仿真软件等教学资源百余项,递进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
汽车学院徐艳民教授团队吸纳车辆工程、汽车电子、智能网联等专业学生科研助理开发的“电动汽车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虚拟仿真平台”。平台选用吉利EV500纯电动汽车为代表,开展电动汽车低压供电不正常、高压供电不正常、车辆无法正常行驶、车辆无法充电、安全防护等五个典型场景的虚拟仿真实践训练,解决了一人操作众人围观、未熟悉流程就盲目操作、未掌握关键技能点导致出现危险操作等教学问题,学生获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汽车故障检修组银奖。
经济贸易学院朱惠教授团队开发的《“3D数字人”直播》实训课程,将AI技术与直播实训深度融合,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数据分析、智能直播等前沿技能,助力从化三将军村的兰花从广州走向全国,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显著提升,获教育部职业技能大赛互联网+国际贸易综合技能大赛国家二等奖。
10个典型案例实现了“知识转化”、设备转化和能力转化的“三个转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将技术装备转化为实训平台、将教学成果转化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从“科研创新”到“育人实效”的成果转化。
这些案例为职业院校科研育人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板。中心主任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李青教授表示,在“汇得更好”目标下,中心探索的科研科普双育人模式,构建了高技能人才、现场工程师、大国工匠的培养新体系。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科研反哺教学”的可行性,更生动诠释了如何让“科研之花”结出“育人之果”,为培育高技能“新质人才”提供“广东方案”。
作者 李青 高原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