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洪武校长向费林加教授颁发聘书
7月12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伯纳德·L·费林加教授访问华南理工。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唐洪武会见来宾,并为其颁发荣誉教授聘书。
费林加教授作报告
费林加教授来到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麟鸿论坛”,围绕“构建微观世界的艺术”的主题为师生带来学术报告。报告中,费林加教授深入阐述了他多年来在微观世界领域的科学探索与心得,特别是他多年来在分子马达领域的前沿探索与突破。
费林加教授作报告
费林加教授分享了团队如何开创性地设计并合成世界首个可单向旋转的人工分子马达,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分子结构工程实现对马达转速、旋转方向等关键参数的精准调控。
他重点展示了基于这些分子马达和光响应分子开关(如二芳基乙烯)研发的一系列智能材料,包括可在光照下实现宏观运动传导的液晶驱动器、具有自修复潜力的智能涂层原型,以及能实现光控物质传输的金属有机框架动态孔道材料。他还通过生动的动态演示,阐释了分子马达如何将纳米尺度的旋转运动放大为宏观可见的功能响应。
学生积极提问
报告会现场座无虚席,来自材料、化工、轻工、食品、机械、软物质等学院师生200余人参加讲座。同学们就报告中涉及到的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的问题积极与教授展开探讨,并就终身学习等内容争相向教授请教。费林加教授以自身花甲之年研读细胞生物学教材的实践为例,勉励师生勇于突破学科壁垒,强调“终身学习是探索前沿科技的关键”,点燃现场青年学子的科研热情。
“华南理工大学是工程学和材料科学领域最顶尖的学府之一。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在光学纤维和液晶材料领域已有联合研究项目,我看到了一些惊艳的成果,这些学生的工作表现堪称卓越。”费林加教授对华南理工大学学生的学术能力和求知精神表示肯定。他在接受采访时强调,“学生最重要的一点是热爱学习,敢于提问,不断问‘如何’和‘为什么’。要培养创造力,运用想象力,同时扩展认知。”
费林加教授还专程参观了华南理工大学发光材料与器件全国重点实验室,并与该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马於光等人展开深入交流。
报告人简介:
伯纳德·L·费林加教授, 2016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教授、荷兰皇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曾获得手性奖章、Vanʹt Hoff(范托夫)奖章、玛丽-居里勋章、Arthur C. Cope(亚瑟·科普)学者奖和欧洲化学金牌奖等。
2016年,费林加教授因为在分子机器领域的突破性研究,与法国科学家Jean-Pierre Sauvage(让-皮埃尔·索维奇)和美国科学家J.Fraser Stoddart(J.弗雷泽·斯托达特)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他们研发出了世界上最小的机器——分子机器,只有人类头发的千分之一大小。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立体化学、有机合成、不对称催化、光药理学、分子开关和电机、自组装和分子纳米系统。他合成出世界首个人工分子马达,通过结构工程实现对分子马达转动参数的精准调控,并发展出一系列基于分子马达的智能分子材料,将“蒸汽机时代”带入到分子维度。他构建的全人工合成的纳米分子车,能够在金表面实现精确的制导运动,使得宏观机器概念在微观世界得以实现。他将“光开关”的概念引入到分子信息存储、液晶材料、手性控制、生物大分子等领域,推动了相关交叉领域的发展。基于亚磷酰胺开发的数十种不对称催化转化体系得到了许多课题组的应用。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华轩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