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韶关学院于7月5日至9日精心策划“理论培训——实地研学——成果转化”三段递进式社会实践,组织60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学员重走华南教育抗战之路。通过沉浸式学习与创新性实践,青年学子在烽火办学历史中汲取精神养分,让红色基因在青春血脉中赓续传承。
活动伊始,学校华南教育历史研究院院长宁夏江以“教育长征”档案为纲,生动再现抗战时期坪石办学的壮阔历程,“弦歌不辍”的精神密码从泛黄史料中跃然眼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带系统讲授“寻、走、创、研、展”五维研学模型,指导学员将历史资源转化为青年易懂乐学的教育载体。省团校钟宇慧老师则聚焦实践能力提升,通过习近平总书记正定调研案例解析,让学员沉浸式体悟调研决策的实践逻辑;夏珺老师以RSTK提示法为核心,借助AI大模型生成调研提纲、润色公文的实用技巧为学员配备“选题设计——数智调研——成果落地”全链条工具箱,实现“带着问题来,怀揣方案走”的精准赋能。
学校华南教育历史研究院院长宁夏江在学校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展厅实地授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刘带讲授《如何做好中华教育历史研学的成果转化》
晨雾中的坪石古道上,学员们跟随“三师”志愿者的脚步,逐一探访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定友图书馆等旧址。武江畔斑驳青砖上的划痕、书舍残存的断瓦残垣,让80年前师生“艰苦办学”的场景如在眼前;浈江大村研学基地内,玉清书舍的土墙、东吴大学复原山门,在讲解员的深情叙述中化作可触可感的历史。“这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先辈用生命守护的教育火种。”学员王雨轻抚复建教室的青砖,道出了众人的心声。两日行走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叙事,而成为叩击心灵的精神对话。
广东省三师志愿者何昆亮老师在坪石武阳司为同学讲解
青马学员实地走访华南教育历史研学基地
青马学员在国立中山大学研究院旧址做记录调研
夜幕下的研讨室里,学员分组围绕“烽火办学史的青年化传播”展开头脑风暴。运用日间习得的调研方法与AI工具,他们将历史切片转化为“微课剧本”“导览词”“文创设计图”等多类成果。汇报会上,《坪石先生的图书馆》《三星坪——烽火中的学术堡垒》等15分钟微课程,以青年视角解构宏大叙事,让尘封的故事直抵人心。据悉,这些成果将通过巡回宣讲、校园文化节等载体持续传播,推动红色教育从“行走的课堂”走向“生长的土壤”。
“我们正搭建‘历史研学——青年创作—社会传播’的闭环体系。”韶关学院团委、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班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深化研学实践品牌,引导青年在触摸历史中锚定人生坐标,让华南教育先师教育报国的精神火种,在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绽放青春光芒。
通讯员 陈腾滕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