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手机扫一扫这个石碑上的二维码,就能看见百年前陆秀夫背着幼帝投海的盛况!”在广裕祠前,村民们在大学生志愿者的指导下,通过手机屏幕“穿越”时空,目睹了南宋忠烈陆秀夫的一生。这一幕是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红心筑梦实践团成员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依托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打造“挖掘—活化—传播”全链路数字化解决方案,为乡村文化传承开辟沉浸式新路径。


实践团成员依托AI技术,在前期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了“AR+乡村文化传承”项目,他们深入古宅祠堂、镇村史馆、匠人作坊,利用无人机航拍、3D扫描、高清摄影等技术手段,细致采集古建筑结构、特色器物纹饰、老艺人表演动作等数据。通过扫描残碑碎片、老照片等200余件史料,结合地方志和村民口述历史,运用AIGC技术自动补全纹饰图案,生成三维数字模型,创作了一系列沉浸式、互动性强的数字文化内容。

在为期 14 天的紧密实践中,实践团成功将多个文化点 “搬” 到了小程序体验区,带来了丰富多样的特色体验。其中,古建“复活”计划让年久失修或仅存遗址的古建筑得以“重现”,用户点击指定地点,手机屏幕上便能叠加复原其鼎盛时期的全貌,还配有语音讲解其历史沿革和建筑特色;非遗技艺“云”传承则针对传统手工艺品(如竹编)或工具,通过 AR 应用动态展示制作流程的精妙步骤,甚至能虚拟“拆解”复杂结构,让学习过程更直观有趣,老艺人的身影也能借助 AR“现身说法”;民俗节庆“穿越”体验可让用户“置身”于虚拟还原的大王诞、掷彩门、划龙舟等传统节庆活动的热闹庆典场景中,深切感受浓厚的节日氛围;故事地图“寻宝” 之旅将 AR 与村落地图相结合,设计了多条“文化寻宝”路线,点击路线就能解锁与该地点相关的历史故事、传说或人物轶事,助力游客在探索中深度了解乡村文脉;而村民共建平台则把老人用方言讲述的传说经 AI 转译成双语数字故事,上传到小程序实现资源整合。

“太神奇了!以前听老人讲古,脑子里没有画面,现在点击一下历史就像在眼前演电影一样,连我那上小学的孙子都看得入迷了,还追着我问那些老故事!”村民王阿姨兴奋地分享她的体验。实践团的创新尝试不仅吸引了本地村民,尤其是青少年群体的浓厚兴趣,也成为了外来游客了解当地文化的新窗口。

团队成员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用虚拟取代真实,而是借助AR技术“虚实交融”的特性,为乡村文化搭建一座“数字桥梁”。它让静态的文物“动”起来,让尘封的历史“活”起来,让复杂的技艺“易”学起来,极大地降低了文化知识门槛,提升了参与感和趣味性,这是一种“活化”传承的新探索。

项目期间,实践团还开展了3场每场面向村民的智能手机操作和AR应用使用培训,确保技术真正惠及当地,已有200位村民会使用手机查看文物、录制口述史;同时,他们与村委会、镇史馆深入交流,探讨如何将AR内容持续更新维护,并融入乡村旅游导览、中小学乡土教育,形成可持续的文化传承新模式,目前小程序已数字化保存13项文化资产,上线一周访问量即破万。

实践团本次活动是一次将前沿科技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的成果实践。他们用AI这把“数字钥匙”,解锁了乡村文化传承的“新密码”,让古老的乡村在数字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这不仅为保护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创新思路,也展现了当代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乡村振兴、践行文化自信的责任担当。虚实交融之间科技之光正照亮乡村的文化记忆,为乡愁注入永恒的活力,也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科技与文化动能。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刘海琴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