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陈家祠啦”当指尖抚过陈家祠石狮子的绣球,粗糙的纹理顺着指腹蔓延;当手掌贴上木雕的脉络,花鸟纹样在触感中逐渐清晰;当穿堂风掠过青云巷,呼吸着岭南古建特的百年气息……7月16日,在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陈家祠)里,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追光实践队的志愿者们,正引领两位视障人士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阅读”岭南传统文化。
多方合力:只为满足“看见”的需求
众所周知,让视障人士走进博物馆,绝非轻易可行:视障人士由于身体原因,导致他们轻易不敢出门,即使出门可能也需要借助社工的帮助,并只能简单参与一些平时熟悉的生活场景,如从家到社区公园,从家到菜市场指之类,获取知识的面十分狭窄,还时刻面临户外高风险。为了让视障人士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追光实践队加入到陈家祠“零距离”追光服务队,通过联动金花街党工委、陈家祠、街道社工站、残联等多方力量,像拼图般一点点完善服务链条——金花街道办事处解决人员物资需求,博物馆优化参观路线与导赏内容,社工站负责提供全程指导……最终,两位不同年龄、不同视障程度的体验者走进了这场特殊的文化之旅。
图:座谈会现场
活动第一个环节是座谈交流。“我们不想做‘想当然’的服务。”实践队队员说。“如果坐公交到陈家祠站,还要过两条马路,没有人帮忙,哪里都不敢去”“展厅里的讲解器声音太杂,分不清哪句对应哪个展品”“想知道那些雕刻到底长啥样,光听描述总觉得隔着层纱”……两位视障人士的话,像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队员们心里漾开层层涟漪。这些“看得见”的人,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触摸到“看不见”的困境。
指尖“读”史:让文化在触感中“显形”
座谈会后,两位视障人士与队员们一起走进陈家祠,“与她们牵手,就像跟我的姥姥牵手前行,一股感动的电流从手心直击我的心底,我现在是一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这次活动让我瞬间成长,更让我下定决心要干好这个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光荣事业”雪芬同学告诉记者。
图:队员们为视障人士提供导赏服务
“您试试摸这里,这是守门的石狮子,爪子下面还踩着绣球呢。”泽佳同学的声音轻柔又清晰,引导着一位视障人士的手缓缓落下。指尖刚触到石材的冰凉,对方的手指便下意识地收紧,随后又慢慢舒展,顺着纹理一点点探索。“原来狮子是这样的!”一声轻叹里,藏着发现的雀跃。
“请留意前面有突起的门槛”在首进中路,雪芬同学拉起另一位视障人士的手,贴上木雕屏门上摸索着“岭南植物”:“这是芭蕉叶,叶片很大,寓意家大业大;下边是一只母鸡,带着小鸡啄食呢,奶奶您摸摸看是不是。”随着指尖的游走,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岭南植物,突然有了具体的模样。当摸到一幅“青春发达大器晚成”木雕的镂空处,对方忽然停住,“以前听人说陈家祠的雕刻厉害,今天才知道‘厉害’是啥感觉——这刀工比绣花还细!”
图:队员们引导视障人士触摸木雕
青云巷里,穿堂风带着草木香掠过脸颊。“这里叫青云巷,以前读书人走这儿,寓意‘平步青云’。”队员们的讲解里,风也成了文化的信使。两位视障人士仰起头,感受着风的方向,仿佛能透过气流,“看”到当年学子们穿行的身影。
微光成炬:让文化无障碍不止于“一次体验”
“感谢你们带我来了,今天我可能这辈子都不知道陈家祠藏着这么多‘宝贝’,我觉得今天很幸福”离馆时,视障人士的话,让队员们红了眼眶。这场体验,早已超越了“参观”本身——它是一次文化权利的平等赋予,是一次“被看见”的需求回应。
图:导赏结束后对视障人士访谈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副馆长曾思平感谢了全体同学,他表示馆方“零距离”服务队的组建和工作的开展,扩展了志愿服务的覆盖面,提升了志愿服务的专业水平,真正地做到了文化宣传人人可为,文化成果人人共享,同时还能推动陈家祠无障碍服务的优化建设,“可谓是功德无量”;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谭颖思则认为,对于任何学习,都应该审时度势地处理,不应是机械呆板的学校书本教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寓意深远,解读不易。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就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方式,把无形的文化资源转变成为可触、可感、可忆的有形载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高尚文化的现实需求,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图:结束合照留念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 林泳淇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