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中国教育在线
破解“转型困境”!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强力推进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
2025-08-04 17:33:00
中国教育在线

  “学校围绕智慧校园基础平台、数字教学生态、线上办事服务体系、数据服务体系及信息素养养成体系建设,重点推进数字孪生、大数据决策平台、虚拟仿真、教学质量智能评价、专业数字化改造、AI智能体应用等建设”,日前,广州职业技术大学国家职业院校信息化样板校建设项目负责人、广东省职业学校数字转型工作委员会主任李绍中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学校正在全面推进教育教学的数字化转型,并取得显著效果和示范作用。

  近年来,广职大积极响应国家推进教育数字战略号召,通过一系列创新举措,着力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注入强劲动力。

  所有教学信息均可实时监测

  “教室内的师生教学、日常生活情况一目了然。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分析,可以为师生人群画像,快速了解学生的学习、消费、作息等行为,以及教师教学科研方面的情况。”在广职大公共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李绍中打开学校的数字孪生虚拟校园系统界面,向记者介绍,通过这个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校园内的所有教学信息。

  

  该校公共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的桌面VR开启了多屏同步教学与人机协同、虚实共生实训的教学模式。由显示渲染、交互追踪等技术构建的3D立体影像,为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教学效果。实训基地的负责老师黄国荣介绍说,目前主要开发有“大思政课”“旅游管理”“新能源汽车”“智能建造”等数字化教学资源,今后将重点开发高仿真、智能化、场景化的虚拟仿真实验资源,以解决传统实训中的高风险、高成本、难实施等“三高三难”问题,让更多学生享受智慧化教学带来的惊喜。

  

  着力构建数字教学生态

  李绍中告诉记者,教育数字化作为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得到学校高度重视。他带领团队基于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和混合式教学改革方案的研究基础,依托教育部立项的“职业教育数据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课题以及国家职业院校信息化样板校建设项目的研究,于2021年研制了“职业院校数字教学生态构建方案”,并着力推进实践及应用推广。

  在四年多的实践中,李绍中带领团队制定了学校的《数字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实施方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方案》《数字化赋能学生管理实施方案》等3个实施方案,为学校教育教学数字化转型提供组织和机制保障,制定的《职业院校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职业院校大数据中心建设指南》,为学校数字教学生态要素间的高效协同、数据的有序流通筑牢根基,多项成果被教育部在制定相关文件时采纳。

  
  

  李绍中介绍说,团队基于生态学、教育学和信息学等,提出“内外交互、数智驱动、多维融合、协同创新”的数字教学生态建设理论,构建了由智慧教学子系统、智慧环境与资源子系统、决策辅助子系统组成的与企业等外部环境协同发展的数字教学生态。

  李绍中举例说,在数智驱动引领教学变革方面,将研制数据标准,开展数据治理,建设决策辅助系统和数字化教学环境,变无序的数据为洞察教学改革的“指南针”,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在教学资源配置和教学改革中的价值,深入挖掘智能化等新技术对教学变革的驱动力,实现教学提质增效,教学管理精准施策。

  “让教学目标有度,教学内容有用,教学环境和资源有力,教学组织有序,教学方法有趣,教学评价和改进有效”,李绍中指出,在多维融合系统推进教学数字化转型方面,将制订和实施系列推进教学数字化的方案、制度和标准,打造“6有”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师生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多维度系统推进教学数字化。

  数智化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

  广职大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深挖数据价值,让海量数据转化为富有洞察力的决策依据,全面推进个性化的教学、精准化的管理、人本化的服务、智能化的评价、常态化的改进和科学化的治理。

  

  学校在“十四五”期间,混合式教学由60%提升到89.1%,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从不足10%提升到100%。新增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8门、“十四五”国家规划教材28本、国家教学(教师)创新团队3个、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获国家金奖4项,教师获国家级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2项。学校位列软科发布的 2024中国高职院校排名中培养条件第一名,2024年度“创新强校工程”“教学述职”考核全省排名第一。

  李绍中说,相关研究成果得到全国职业院校广泛认可,其团队被邀请在各级各类会议做经验介绍160余次,学校接待600余批、13000余人次前来交流数字化建设和应用情况。

  来源:广州职业技术大学

  中国教育在线 林剑 通讯员:李东生

免责声明:

①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相关新闻